第二天清早,李彧醒來的時候身邊已經空了,病好的蓮花走了,很有可能是被嚇走的。
苦笑著搖頭的李彧,起身穿戴整齊就欲下樓,猛然間看到床頭櫃上有幾張紙幣以及一張紙條。
“艹艹艹,李彧,你特麼的混蛋,昨天的服務體驗很不好,扣你八百服務費,就給你留二百營養費,以後別聯絡我了,友誼的小船翻了。”
嘿嘿一笑的李彧搖了搖頭,昨夜的他也是被酒『迷』了心竅了,要不怎麼能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情。
不過戰友情豈是如此輕易就能斬斷的感情,尤其是一起經歷過炮火洗禮知深淺友誼。
.......
中影無愧與業內龍頭的位置,電影製作,洗印加工甚至是裝置租賃等等業務都有涉獵。
一部電影從立項到上映在中影內部都可以完成。
一整套專業的拍攝裝置要好幾百萬,李彧當然不可能直接採購,走的就是在中影租賃的路子。
中影內部早就流傳李彧入了三爺的法眼,甚至為了他開啟了扶持新導演的計劃。
這些流言無形中給李彧提供了不少便利,例如裝置租賃,例如後期製作。
雖然費用少不了,但也算解了李彧燃煤之急,他的公司草創,辦公樓正在裝修,剪輯等部門還沒設立。
甚至根本沒有專業的剪輯人員,與好萊塢不同,國內影視行業根本不重視剪輯類工種。
甚至沒有專門培養類似人員的學科,一般都是導演與攝影師兼職。
北電在零五年設立了專門的剪輯學科,這在國內第一家。
......
電影后期工作很是複雜,首先第一步就是剪輯。
剪輯又細分為排序,粗剪,精剪。
排序就是將所有的素材拉出來,按照順序排完,拍攝前板爺打的板上標註的第多少場,第多少鏡就是在這裡用的。
粗剪就是初期排除掉那些失誤鏡頭,只保留有效素材。
精剪完成就是成片了,但這是沒有聲音,字幕或者畫外音等外加因素的,等於一部默片。
與數碼拍攝的“所見即所得”,只要畫面不焦,光影、顏『色』、構圖、場面樣樣能修不同。
膠片拍攝要繁瑣的多,剪輯之前需要將膠片拍攝的影象轉換成數字格式輸出,匯入電腦再進行剪輯。
這還是在零一年新技術出現使得剪輯速度大大提升了,在以前都是靠手搖式的剪片機。
那時候的剪輯師是純粹的體力活,手搖剪輯臺轉一圈是十六格,電影膠片平均一秒二十四格。
一本複製四分鐘,長度一百米,一部電影素材一般得用三百本複製,你算算得多少米吧。
科技推動人類進步是有道理的,即便有人依舊沉『迷』於“膠片審美”,但依舊阻止不了數碼替代膠片的大勢。
目前是膠片拍攝僅存的輝煌時代,但數碼拍攝的攻勢已經如野火般燃起。
數字轉型勢不可擋,膠片公司破產,膠片放映退出電影院,洗印工廠停工,一樣一樣都將陸續到來。
一如有聲電影代替無聲電影。
中影華柯洗印廠是中影旗下的企業之一,李彧在這裡租借了一間剪輯房,這裡也是後期製作的大本營。
李彧參加上影節之際,這裡的工作都是宋小飛主持。
甚至在拍攝中期膠片的儲存就是他在負責,每隔幾天他就要帶著拍攝好的素材回一趟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