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藥材是不錯,縣裡的吳掌櫃說的,不過咱們這種小地方沒地方銷去啊,我跑到市裡,人家讓把藥材運過去再談價格,你說運過去了人家說不要了咋辦?”
村長苦著臉,煙一根接著一根,顯然壓力非常大。
“咱們村現在種的最多的藥材是哪幾樣?”
“黃芪,桔梗和沙地參,農學院的兩個老師說我們這的土地和氣候非常適合種黃芪,藥店裡也說了品質很高。村裡的一半地都種的它。”
“好,我去試試吧。”
文宇把活攬了下來。
甘省藍光藥業是省內最大的一家中醫藥成藥企業,這兩年發展迅速,旗下幾款產品在全國熱銷,原材料供應問題開始顯現,現在企業加大了各個藥材產地的收購力度,增加了採購辦事處,還是捉襟見肘。
文宇所在的鷹市並不屬於傳統的藥材產地,所以鷹市採購點只有一個工作人員,採購點也是一個10來平米的小門面,不仔細看都看不清門牌上的藍光藥業原材料採購聯絡處幾個字。
袁華三十來歲,在這個採購點已經工作了兩年多了,業績慘淡,和獎金什麼的無緣,就混混日子。
袁華起身準備和往常一樣關門出去溜達溜達,這時一個20來歲的青年拿著一個大袋子走了進來。
“同志,您是要賣藥材麼?”袁華趕緊坐下,偶爾也會碰到一些村民拿一些自家種的藥材來換些零錢,和這青年一樣拎個袋子,一般品相都比較差。
不過袁華無所謂,意思意思收一點,總比月底掛零強。
“是的,您給看看,我這些藥材值多少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文宇開啟了袋子,把藥材一股腦兒倒在了桌上。
“咦,這黃芪不錯,我看看。”袁華眼前一亮,他本身就是中藥專科畢業,對識別藥材的好壞當然很有一手。
“品質很高,可惜了,量太少了。”文宇拿出來的只有3斤左右。
“這些呢?”文宇問其他這幾種。
“沙地參算良品,桔梗也不錯,就是曬的不夠幹。甘草最好兩年以上,你這應該一年半左右吧?枸杞太小了,要麼種植方法不對,要麼土壤氣候不適合。”
袁華說的非常專業。這六種是文家村現在在種的藥材。
“那麼價錢呢?”文宇問道。
“優質黃芪的市場價鮮貨2毛,乾貨4毛,你這種就是乾貨。良品沙參和黃芪的價格差不多,桔梗一毛和兩毛,甘草就算了,兩年以上的乾貨6毛。”
“你說的這是散賣價吧,如果量很大呢?”文宇把枸杞和甘草收了起來。
“有多大?”袁華眼前一亮。
“至少幾十噸吧。”文宇粗略估算了下。
“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真的,不過,一噸以上的話收購價格上升百分之十,十噸以上收購價格上升百分之二十。”這是公司給的最高價了,袁華非常有誠意。
“沒有開玩笑,不過,有個情況需要說明下,我們村的情況比較特殊,進入村子需要走2公里左右山路,我希望在我們那的鄉里設定收購站,價格就按照你說的價格來,多出來的運輸成本我來補貼給你。”
“我這邊沒問題,不過我需要和公司彙報,最快明天可以答覆。”袁華爭得了文宇同意,把幾種草藥的樣本都留了下來,直接去了公司總部。
“怎麼樣?”傍晚時,村長在文宇家等到了他。
“應該沒什麼問題,你通知下村民,這兩天把地裡的藥材都收起來。對了,枸杞和甘草不要,枸杞以後別種了,多種黃芪,甘草種到明年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