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陸鳴開始做《雜文》的試卷。
雜文要自己選擇題目,自己取題材,可以寫的東西又多又廣,正是因為沒有題目才顯得最難。
所以,考生要想在《雜文》科獲得好成績,就要寫出非常有意義的文章,要有含義,要有它的中心思想,要表達自己心中豐富的情感。
通常情況下,考生都會寫自己過去的事情,以自己的經歷來做出屬於自己的文章,展現自己心中的抱負,那麼其中所表達的就是自己的情感。
陸鳴並沒有著急動筆,而是在醞釀自己的思路,所謂成竹在胸,下筆有神,只要心中有了文章,就能夠一氣呵成。
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過去,陸鳴一直在不斷地醞釀,很是悠哉。
下午,陸鳴在心中醞釀完畢,開始動筆,題目為——聖人之治。
題目語氣極為龐大,整個文院的才氣都微微一沉,天空突然炸響一道驚雷,嚇得許多考生的毛筆都掉在了地上。
隨後,陸鳴開始書寫內容,講述得是青蓮境中自己獲得了半聖之寶後,所經歷的事情。
因為這件半聖之寶,差點引來了列國的爭奪戰,列國讀書人無不對其貪婪。
特別是武國的溫家讀書人,慶國的殷家讀書人,他們為了爭奪半聖之寶,可以說是不擇手段。
在文章之中,陸鳴將溫家和殷家的行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可謂是入木三分,令人髮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這是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所寫的《老子五千言》中的經典內容,陸鳴將其中文章摘錄過來,作為了自己文章的思想之一。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這是《老子五千言》中的意思,但是在陸鳴的文章之中,也是有著相同的道理。
如果列國讀書人不去追求文名,就不會為了文名而勾心鬥角。
不去追求寶物,列國讀書人也就不會為了寶物而大打出手,引來各種矛盾。
不炫耀自己,不讓別人心生貪念,讀書人就不會被矇蔽心智。
寫到這裡的時候,陸鳴聽到了很多驚訝的呼聲響徹在耳邊,然而這裡是考場,沒有人敢這麼大聲喧譁,所以那些聲音並不是附近的考生髮出,而是俯察科舉考試中的列國眾聖的聖念。
他們先被陸鳴的標題“聖人之治”所吸引而來,畢竟放眼列國考場,還從來不見有人敢把標題起得這麼狂。
陸鳴知道眾聖意念一直在俯察著每一個考生,此時又聽到眾聖的聖念都不約而同的驚撥出聲,難免有些緊張起來。
深深呼吸了一口氣,陸鳴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緊張,要排除自己的雜念,專心致志地寫文章。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同樣也是《老子五千言》中的經典,陸鳴引經據典,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了它的中心思想。
所謂聖人之治,就是是排空百姓爭強好勝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