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著家傳醫術的齊和澤。齊和澤家人雖沒有當官,但也是當地頗受人尊敬的大夫。
當初齊和澤之所以到京城來,是因為其家人有感於沒有官身,容易遭人欺凌,才想著來到京城想辦法考進太醫院,而齊和澤作為晚輩,是他們家長輩頗為看重的人才,帶來京城見世面的。
只是沒料到到了京城以後,齊和澤的長輩沒有考入太醫院,他們就聽說了求知學院招生的情況,帶著齊和澤的長輩聽說其中有太孫坐鎮,就咬咬牙讓齊和澤去考試了。
哪怕是作為大夫,齊和澤被長輩寄希望於走科舉這條路,故而學業還算精進,所以就以中游的成績進入了求知學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這次齊和澤在京中照顧他的長輩,得知了這次志願者活動,便咬了咬牙,把家傳的災後防治疫病的方子讓齊和澤透過太孫獻給了太醫院。
太醫院驗證過後,礙於求知學院在,也沒人敢吞沒齊和澤一家的功勞,就把齊和澤獻上的方子有奇效的事情上報了。
之後朝廷便藉著這個功勞,給了齊和澤的長輩一個太醫院的官職。
然後齊和澤到了太醫院以後,因著從小耳濡目染,醫術竟也不差,又有長輩護航,竟是如魚得水,得了不少稱讚。
還有其他人,有些家世不差的學子們,比如霍光熙,他取巧回了家裡,說服了南安郡王,捐給了學院一些糧食,並要求由霍光熙親眼監察。
一開始霍光熙這種討價還價的行為還讓人頗為不喜,但明宣確是大度的答應了,准許了霍光熙監察這些物資的使用情況,不過為了以防萬一,明宣也派了其他人一起監視,省的南安王府弄虛作假,丟了自己的臉面。
霍光熙當然不會反對,他犯不著弄虛作假,還樂於見到這樣的情況,別的不說,這樣反而能讓太孫看見自己的功績啊,要知道,朝廷中人才濟濟,有不知多少人能力並不差,上司卻看不到,不知道下屬的功績,只能是做無用功。
一開始霍光熙想著帶家中的奴僕一起去,但被明宣駁回了,霍光熙只能在志願者裡召集了一幫同窗做事,只可惜應招的人里人才不多,但也有用。霍光熙也只可惜功勞不能全到自己手裡,還得分潤給其他人。
而霍光熙的例子一出,許多出身豪富或者勳貴的學子們眼前一亮,紛紛效仿,一夜之間,只這些學子的家族捐贈的物資都足以抵得上明宣捐贈的兩倍還多了。
甚至這還引發了一些衝突的事件,畢竟是博取名聲的事情,很多人也不在意那些物資,有些人討巧,只在一些受人關注的地方發放物資。
明宣見狀便讓人事先分配好各自人需要賑濟的地方,不許鬧出什麼亂子來,眾人也都按照規矩實行,算是解決了這個亂局。
因著霍光熙的例子引起的風潮,明宣甚至還得了太子私底下的讚賞,“不拘一節,這件事你做的好!”
太子早就頭痛朝廷的庫房裡沒有太多賑濟災民的銀子,明宣捐了一些也是杯水車薪,但是學院眾人一捐,引起了京城各大家族的效仿,紛紛建造粥棚施粥慷慨解囊。
而且這次不需朝廷求爺爺告奶奶的讓那些大戶捐獻,朝廷保住了臉面。算是皆大歡喜的好事。
而得知如今風潮的賈赦賈敬兩個堂兄弟,私下裡可惜道:“偏偏這會兒他們兩兄弟都不在,錯過了一次好機會啊!”
賈敬也只能安慰道:“天意如此,不過咱們也不是什麼都不能做的,寧榮兩府一起在外施粥吧。”
雖然錯過機會,但他們也不至於昏頭到什麼都不做了。說實話,如今的京城裡,許多人家未必是想真心施粥,只是不想給上頭落得一個人心涼薄的印象,所以才紛紛效仿。
當然賈赦是沒想到自己的那個弟媳竟然真的如此短視,聽自己要從庫房裡支應物資施粥,一下子就不願意了。
在老太太面前說著些不著四六的話。
“老太太,不是兒媳吝嗇,只是大老爺不掌家,不知柴米貴,兒媳也是為難啊!”
王夫人知道賈母向來不喜大兒子賈赦,故而經常說些上眼藥的話,十分管用,可這次她卻沒想到,竟是馬失前蹄了。
賈母黑著臉看著王夫人,直接摔了茶盞,怒道:“我家政兒娶了你這無知婦人,簡直是倒黴至極,若非有珠兒和寶玉在,老身早就命政兒休了你,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