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謝大老爺知道,自己兩個兒子,大的有些迂腐,如今還在考舉人上蹉跎,小兒子比志淵小一歲,年齡差的不多,也有幾分文才,但在自己父親那裡就看不上了,還時常嘆氣,不如志淵聰慧云云。
這就讓自視甚高的謝大老爺警惕了,謝大老爺年輕時警惕著弟弟,可他自個才能不夠,這麼多年也白費了父親謝絳培養,在官場上仕途並不太順利,所以便把希望寄託在兩個兒子身上。
如今發現自己的父親有意培養侄子,自然不滿,只是謝大老爺不敢和謝絳頂,便又起了陰毒的心思,試圖把侄子給廢了,不過謝大老爺其實不至於非要傷及侄子的性命,只要侄子不擋道就行,只是謝大老爺沒想到,自個當初隨手安插在二房的棋子給了他一個驚喜。
學文的父親接到謝大老爺的要求,自然不敢怠慢,只能把自己兒子放到謝志淵這個三少爺身邊,讓大老爺滿意。
而學文也機靈,他知道自己父親的境遇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便沒想過真心伺候謝志淵這個三少爺。學文雖然聽說了三少爺與那位七王世子有交情,三少爺可能會成為伴讀,但這對學文來說並沒有高興的感覺,因為他知道有句話叫縣官不如現管。
等三少爺長成足以和大老爺對抗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且學文不敢賭三少爺會護著自己與父母,所以學文索性直接投了謝大老爺。
學文想的簡單,若是大老爺把三少爺打壓下去,三少爺便沒了一步登天的可能,自己替大老爺監視三少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當然學文的膽子不會大到害死謝志淵,在謝大老爺聽說了七王爺變成太子,七王世子變成太孫時,便方寸大亂。謝大老爺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讓學文下藥毒死謝志淵。
只是學文不敢,學文便想了個辦法,說這樣容易暴露,不如讓三少爺謝志淵身敗名裂,讓太子太孫不喜,三少爺自然不能威脅他們了。
謝大老爺也覺得學文這個辦法不錯,便讓學文想辦法,該如何讓謝志淵身敗名裂,學文無奈之下,見到自己母親信佛,忽然想到所謂佛道不容,自家這個三少爺是修道的,若是轉去修佛,不就是欺師滅祖嗎?便把這計策獻給了謝大老爺。
謝大老爺聽了覺得不錯,沒多久,謝大老爺便再次把學文召來,讓學文在三日後拖延住謝志淵,讓他在恰巧的時間內出現在玉真觀不遠處一個巷子。
......
謝志淵趕走所有伺候的人,坐在椅子上只覺得十分茫然無措。今日在東宮時,自己和方愚剛從太孫那出來,便被一個陌生的太監攔住,要帶走他們。原本志淵以為是有人設計太孫,可誰知方愚見了那太監十分客氣,乖乖的跟著走了。
等到了地方,謝志淵才知道自己見到的這個太監是太子的人,而要見他們的正是太子。
謝志淵茫然的看著太子交給他的一些證據,腦子好似被錘子劈開了一樣混混沌沌的,等出了東宮的門,也沒管身後方愚詫異與愧疚的眼神,徑直離開。
等見到了學文,謝志淵才回想起在東宮的事情,只覺得心頭大亂。只是在道觀的十幾年裡,謝志淵修道也修出了一點本事,努力保持著平常的樣子,到了家裡,還記得給祖父請安。
謝志淵剛才在與祖父說話時,差點忍不住要問祖父他知不知道學文與伯父的算計,還有玉真觀那件事,他原本就覺得奇怪,他雖早就知道學文好似有異心,一直防備著,但沒想到自己早就被算計了,還被方愚認為是策劃玉真觀那場鬧劇的幕後黑手。要不是太子英明,調查了始末,他這個被算計的人還被矇在鼓裡。
只是最後謝志淵還是忍住了,謝志淵想到玉真觀發生所謂那騙子賣身葬父的鬧劇以後,自己祖父欲言又止的眼神,便明白了自己的處境,想來是祖父為了伯父,將計就計,索性讓太子太孫認為自己為了玉真觀,讓玉真觀在太子太孫面前裝可憐,把指使那騙子的幕後黑手佛門給算計了,讓太子太孫對佛門不喜,徹底站在道門這邊。
想到這謝志淵便不由滿身陰冷,他根本不知道那些騙子背後是佛門,這種牽涉到道統之爭的事情,自小受到薰陶的他如何會想的這麼簡單?只憑讓太孫親眼見到佛門的骯髒手段便能讓道門一直興盛下去?怎麼可能?這玉真觀之所以興盛,不是因為他是道門,而是因為有玉真師祖啊!
謝志淵即使再不諳世事,也知道,即使是玉真師祖在時,也不會讓皇家對道門優待,如今又怎會奢望更多的優待呢?
而他的伯父不知夥同了佛門或者其他人,一起給他潑了身髒水,連玉真觀都可能被連累到,祖父竟然只想著把此事遮掩住,故意息事寧人,絲毫不顧他的委屈。
謝志淵心寒之餘,也不由對太子和方愚多了幾分感激,謝志淵相信,此事太孫定然是不知道的,想必太子和聖上不會讓太孫在這種道統之爭中表態。而方愚那日雖懷疑自己,並與太子稟告了此事,但肯定是對太子求了情。
不然後來太子不會查的如此仔細,還還了自己清白,這次見自己的意思恐怕也是看在方愚與太孫的面子上。
謝志淵此時真的慶幸自己認識了太孫,不然一個剛出道門,不諳世事的小道士,碰到了自己那狠心的伯父,又有雖疼愛自己,但以家族為重的祖父,他這個小道士恐怕早就眾叛親離了吧?
喜歡紅樓之一代聖君請大家收藏:()紅樓之一代聖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