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馬三寶這樣做有三個原因:
一,就是安排人種地,起碼秋季能收一季糧食。只要有糧食吃,不鬧糧災,老百姓也不會造反,他也不用每天想著安撫災民。
二,趁著遷移山民的時候,把從陝甘忽悠來的災民也一起安排了。
三,北面山裡有礦,所以必須遷出來。那裡將建設成馬三寶的第一個工業基地。
所以當元讓過來的時候,馬三寶正在那裡挖水渠。
旱田改為水田,種馬三寶手機裡的水稻種。聽說蜀王府來人,馬三寶連忙帶著手下眾人去迎接。
蜀王諭旨:難江縣知縣馬三寶因平叛有功,賜進士出身。因爾上任時短,暫不封賞。酌提手下展玟為衛所千戶,爾等要好好訓練兵丁,照看好屯田,護衛這一方平安!欽此!
“臣謝王爺恩惠!”馬三寶領頭跪拜。他知道,就算有功,也沒有封賞,也不會封賞。
自己當官還沒有一百天,怎麼提升官階!這次把千戶給了展玟,是馬三寶沒想到的。
他原來想把自己的人偷偷安排進去,不管你誰來當千戶,也得被架空,也得我馬三寶說了算。現在不用了,可以光明正大的安排自己人了。
接完諭旨,天色還早。
元讓就讓馬三寶帶著他去城西挖水渠的工地看了看。水渠的源頭是南江的一條支流,水量還可以。被馬三寶擋住了入河口,把水都流進了水渠。
水渠又分三等:總渠,支渠和小渠溝。把城西的土地劃分為十幾個方,每個小渠溝負責灌溉一個方的水田。
這十幾個方里,有四個是衛所的屯田。
還有兩方是百姓的田地,為了能讓水渠順利挖通,馬三寶讓師爺帶人把周圍的田地都做了調查。凡是水渠佔了百姓的天地,就用剩下的二百畝給予補償。所以百姓的熱情才真的高漲。
從大早晨開始挖,一直到很晚才歇息。都為了早一日挖好水渠,好種上馬知縣說的好稻種。
轉了一圈,元讓也忍不住的豎起大拇指誇讚馬三寶,誇他為民做下如此好事。
馬三寶笑著說道:“民以食為天!有口吃的他們就不會造反,有些官員忘了自己的本分,當官就為了撈銀子,然後再巴結上官,有一個好前途。豈不知這樣下去,搞得民不聊生,災禍橫起,最後導致百姓造反。”
“俗話說得好,官、逼民反,不得不反。不反就活不下去了,他們為生存而鬥爭。現在的陝甘就是這樣局面。起義軍突起,再也沒有人去照顧田地,這樣下去,越發的沒有糧食吃,最後不得不去攻打城池找口飯吃,所以,下官覺得只有民安,當官的才有生路!”
“下官做這些也是為了給難江縣周圍的老百姓有口飯吃,讓他們安心。下官才能做好這個知縣,所以大人你不必誇我,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好個應該做的!如果大明所有官員都像你一樣。我大明何至於此,搞得內憂外患,唉,好好幹,有什麼為難之事可以告訴我!”這一句話說明了元讓的身份,也是他代表蜀王做出的承諾。
因為他到了難江,就看到馬三寶的安民告示,勸山匪下山的通告。還言明這一季的費用都從抄家的貪官汙吏身上出。
所以百姓才會這麼快接受他這個知縣,才這麼擁護他的決定。
現在全難江有水田的地方都在改造,然後以村為單位到縣衙先主簿領種子。所以一句打聽過來的元讓才能這樣誇獎馬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