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這兩個地方,有一個獨特的現象。
經濟和環境都可以用“窮鄉僻壤”自嘲,娛樂行業卻顯得意外發達。
就出明星,連帶著選秀節目和娛樂公司都沾了不少光。
這兩年有《超級女聲》的張函韻,李予春和何結,未來有“tf男孩”裡的王原和王俊愷,還順帶一個被吐槽爛了的“純路人”,“knoho”。
不論在主流觀眾中的口碑如何,按照流量的標準,這幫人都是絕對頂流~
李一白作為導演,當然厭惡那些不好好琢磨專業沒有任何根基又胡亂轉型的偶像。
但本地人的身份又不好多說什麼,他很明白,這事兒無解。
兩個地方深處內陸,相對沿海的條件較差,經濟發展比較慢。
而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想過好日子。
不缺聰明人,自然會想法設法掙錢,傳媒行業這種沒有基礎投資和迭代硬性標準的玩意自然成了增收首選,反正又不需要什麼,能摟一點是一點。
至於他們是不是破壞了娛樂圈的整體風貌。
別扯卵蛋了,有飯吃才是實打實的!
實際上,相對這倆,隔壁鼎鼎大名的福南更能代表內陸城市的困境。
因為窮,他們很早就把目光對準這塊,並且拿傳媒當作本地的產業典型來扶持,目光遠大瞄準央媽,把“時事新聞”當作立臺之本。
至於後來的“快樂中國”“娛樂,青春”等印象,只不過是強壓之下的無奈轉型~
新聞做得實在太好了,被光電點名批評:“不準搶央媽生意”。
爸爸開口了,還能咋辦?
就......
“快樂”唄~
當然,他們很幸運,把地方頻道“經視”的人才全部都調到總檯一條路走到了黑,走出了名堂~
......
可能有人問了,以上內容和本書有什麼關係?
很明顯,只是為了吐槽今天到場的記者規模~
區區幾地,“山城日報”,“山城晚報”“蓉城早報”,“成都都市報”這類正規媒體加上類似《五十分鐘》,《娛樂週刊》這些五花八門的娛記,今天到場的媒體竟然有幾十家。
一個小小的揭鏡儀式,密度都快趕上首都京城了。
就尼瑪離譜~
李一白麵帶笑意,心中卻不免有些煩躁。
他上半身幾乎被擋完,手上左橫右斜拿著十幾個話筒,腳下蹲著幾個記者,旁邊舉著幾根一米左右的收音杆。
幾十張嘴,吵得耳洞嗡嗡作響。
終於等助理將這些人安撫下來,才挨個開始接受採訪。
一位記者和善問道:“李導你好,我是《蓉城時報》的記者。我想問你,作為西川人,這次在九寨溝拍戲,感覺怎麼樣?”
<p,心說今天恐怕不好過。
這個記者面帶善意,問題卻不老實,玩了一招“笑裡藏刀”。
和“散裝江蘇”一樣,山城和西川兩地也是梗不少。
自從97年山城從西川直轄之後,在這兩個地方,關於“你是哪裡人”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永遠是新聞爆點。
在這個年代,山城人要是說自己是山城人,準得挨西川人的噴,然後兩邊激情互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