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駿和大鬍子在劇組溜達完,幾人才找地方坐下。
馬總是編劇轉製作人轉投資人,對國內的標準制作流程很清楚。
見到李一白拍《仙劍》用全幕布的方式非常新鮮,也特別感興趣,一坐下開口就是這方面的事:“李導終究是比我們年輕,敢於嘗試。第一次就敢實驗這種拍攝方式。”
“這東西真考驗演員的想象力,也考驗導演的想象力。”他知道李一白從《水月》開始就在運用這些東西,發出一句感嘆。
甚至覺得未來很多不方便拍攝的戲都可以用這個東西完成。
事實也的確如此。
等到李一白重生的時候,幕布已經是大路得不能再大路的技術,幾乎每部電影和電視劇都會用到。
當然,隨著這項技術的成熟,也出現了濫用的現象,最典型也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射鵰》時和他合作過的鞠覺量導演,《孤芳不自賞》~
說起來,這項技術最最大造福的還是仙俠劇。
隨著製作資金的增加,為了達到好的效果。
不少導演會在攝影棚內搭出一系列實景,然後周圍用幕布實行全封閉。
這也是後來電視劇動不動投資上億的原因——實景或者搭景都費錢,只在橫店拍又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不過,放眼前,這種大面積特效技術在國內還是新新事物。
李一白也不覺得有什麼,笑道:“當演員的,當導演,想象力不是最基本的嗎,很正常。”
馬忠駿當然明白,笑道:“說是這樣說,想真的做好哪那麼容易。天賦和勇氣都不能缺少。國內好像也就你這麼玩。”
“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也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解決就好。”
李一白不太能理解馬忠駿說這些話是什麼意思,順口回了他一口“正義演講”雞湯,然後把話題轉向可能的目標:“當然,資金支援和腦子運用也是少不了的。”
提到錢,馬忠駿由衷露出笑意,道:“是啊,《水月洞天》可掙了不少......”
......
馬總是個膽子比較大,看人下菜的主。
《射鵰》就給了李一白和大鬍子一些製作入股分賬額度,雖然不大,但也算參與了投資。
《水月洞天》,出於對李一白這位年輕導演的信任,他又投了四百萬進來。
沒想到,這次的收穫遠超他的想象。
這幾天,隨著電視臺尾款結清,馬總也收到了屬於慈紋的那份。
投資400萬,陸續已經收穫八百多萬進賬。
短短一年時間,想擁有如此回報率,除了李一白這部劇,其他方式估計得上《刑法》裡找。
而且,這裡面還有《射鵰》這個參照物。
幾乎對等的收穫。
《射鵰》從拍攝到播出歷時接近2年,總投資3000萬。
《水月》從立項到播出一共只用了一年,總投資1500萬。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水月》的投資回報率高,回本速度也快上許多,當然受到資本青睞。
在這位老饕眼中,簡直是絕世美味。
一切的好訊息湧到跟前,馬忠駿不得不笑。
他現在只後悔自己當初膽子還是太小,投資少了。
後悔!
不得不說,這種心態做其他行業或許不靠譜,但在影視行業這個爆款和平庸款差距大十倍的行業或許還真可行。
除了《水月》,馬總投資的其他原創劇本要麼回報率偏低,要麼直接拉胯賠錢,這也是他後來走上ip大投資改編之路的原因。
當然,此一時彼一時。
拍《水月》時李一白缺乏啟動資金,也缺乏電視臺渠道,自然願意讓他這樣玩,現在可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