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了一會兒,恰好等到了李一白帶領的導演組。
打個招呼,她跟著幾人一同上山。
........
到達目的地,所有人都是氣喘吁吁,隨地找塊能坐的就開始休息。
李一白不能停,他得提前安排工作。
第一場戲,也是第一天早上,劇組處於磨合期,李一白沒有挑難度大的戲拍。
而是選擇先拍胡君的個人部分。
老黃牛,不嫌累,用他磨人正合適。
這幾乎是全劇最簡單的鏡頭,講的是蕭峰在雁門關外尋找蕭遠山留下的壁刻。
李一白也不理會其他演員,在人群中找到了胡君。
“君哥,第一場戲你的,翻劇本,第十五集第一場,你找找感覺。”
他快人快語,胡君點點頭。
見演員們都坐在石塊上,李一白又對周圍道:“場記,摺疊椅到了趕緊拿過來,讓演員有個坐的地方。”
叮囑完這事,他又去找執行導演烏蘭寶音和沈星浩。
“沈老師,休息好了,麻煩你輔助下面人找一下機位,能布光就布一下。”
“老烏,先走位。”
對烏蘭寶音,他就不用這麼見外了。
老烏摸了摸頭上正在滲出的汗水,仰起頭答道:“沒問題。”
這場是馬上的戲,他本人就會騎馬的,走位正合適,其他人也幹不了。
這裡要解釋一下,拍戲的整套流程是走位,打光,排練,微調,最後實拍。
其中前兩項都可以不用演員親自上,執行導演或者演員替身就能完成。
排練開始就必須演員上了。
吐槽一下,這會兒演員們普遍還沒有替身。
等到未來,五六個替身都很正常,或許連實拍都是替身完成的。
就不實名diss了~
雖然執導走位在後世屬於常見操作,但這會兒電視劇劇組可沒這麼講究。
還試戲,扯淡呢,很多劇組連走位和排練都省了,直接開拍。
看到這套操作,小年輕們沒什麼感覺,但胡君這種老江湖一下子就感受了這個劇組不一樣。
演員照顧得很好,內部執行流暢,而且有水準,有追求。
開工第一場就知道這戲差不了,倍棒~
說話間。
烏蘭寶音開始騎著馬移動,同時移動的還是沈星浩。
等第一個機位佈置好了,開始設定第二個機位。
兩人不斷配合,尋找最佳機位,然後開始構圖。
《天龍八部》的攝影組和《射鵰》最大的不同就是機位增多。
隨著資金量變大和主創磨合進入正軌,李一白也開始可以選擇以多機位這種方式拍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