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白有一套未來規劃。
當前他的定位是一名職業導演,以拍戲為生。
套到電影上,那就是型別片導演。
所以一切的拍戲準則,只有三條:
代入感!
代入感!
還是他孃的代入感!
文戲如此,武戲也是如此。
張記中原來的打戲明明設計得非常精彩,為什麼還被人吐槽?
說白了就是沒用代入感。
具體到拍攝手法上就是喜歡濫用慢鏡頭和子彈時間。
人家看武打本來看得熱血上湧,你非要生拉硬拽讓他出戲。
你不讓我爽,我不罵你罵誰。
所以這版射鵰,他特意找趙箭說了好幾次。
一定要替觀眾考慮,要讓人家舒服。
武戲拍攝,要想有代入感,秘訣無非幾條。
力量感,速度感,和技巧性。
所謂力量感,就是打擊力度。
具體到拍攝方法上就是給特寫。
一拳一腳打到別人身上,你都要給一個受力的感覺。
打得人站不穩,打得人直接後退,或者直接把人打飛。
如果是劍,可以打得劍身震動,可以出現缺口,可以直接斬斷,
不同的結果就體現不同的力量。
再輔以明亮的配音,觀眾自然能感受到力度。聲音還有一個隱藏值,激起荷爾蒙分泌。)
而速度感,就是要讓觀眾感受到人物行動的快速。
具體到拍攝手法上就是插入零點幾秒的腳步快速移動特寫。
然後鏡頭和人物以相對方向對撞,體現他的快。
可以用幾個分鏡特寫完成對人物輕功等級的劃分。
技巧感,這也是最重要的。
像李一白在華山論劍那場戲講的一樣。
人物以掌推胸,以爪抓腕,以指點穴,以劍刺擊,以刀劈砍。
或者運用場上的板凳,涼蓆,筷子,佛珠殺傷。
以樓梯,桌子,石頭作為騰挪工具。
這是最難的,不是專業武術導演沒有那個想象力。
趙箭倒是精於此道,就是不會拍。
經過李一白在鏡頭上的指點也好多了。
大方向上,技巧還有還有多切鏡,換角度拍,讓觀眾目不暇接。
再具體到全墉武俠劇,有意思的就是內力的運用。
他不想做港式那種搓丸子。
在李一白的心中,內力應該是出招時附在攻擊部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