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對構圖和鏡頭語言格外在意。
這個鏡頭是他精心設計過的,呈現一種傳統古典美感。
這會兒要再次檢查有什麼不完美的地方。
畫面採用對角線斜分法。
一排屋簷,以斜線將整體分割成兩部分。
屋簷,牌樓,燈籠,門窗,位置都恰到好處。
完美。
看了一會兒,他自己覺得很好,道:“ok,繼續吧。”
這個畫面雖美,卻停留了零點幾秒,鏡頭馬上開始推移。
隨著機位運動,畫面的中心也開始轉換。
焦點由屋簷轉到了一個樓閣。
煙波浩渺。
觀眾可以透過霧氣看到樓閣頂上隱隱約約有一個人。
這人傲然立於樓閣頂端的圓坨這玩意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上....
特寫,柱子上的人。
此人長衫背劍,站得筆直。
這個特寫是李一白怕觀眾沒有看清前面的鏡頭,特意給的。
畫面也是精心設計。
空曠,長衣飄飄。
構圖類似於決戰紫禁之巔,營造一種寂寞高手的形象。
這個鏡頭停留了一秒。
接下來,視角切換。
畫面來到街上,可以看到一群官兵正在行走。
初看,這個鏡頭好像和前面的人沒什麼聯絡。
於是他馬上插了一個斜側拍鏡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攝影師蹲著拍,把官兵和這人都攏到一個畫面上。
建立鏡頭與鏡頭,人物和人物之間的聯絡。
立刻又是一個搖臂長推鏡頭,從官兵的腳部拍起,鏡頭直推,最後對準屋頂的人。
這個鏡頭再次點名兩撥人的關係,並且用推鏡的手法強烈暗示他們處於衝突關係。
李一白的鏡頭語言原則是一切以觀眾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