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朋接受採訪,說了一段話,很通透。
“不要去比較了,83射鵰其實代表的是一個夢境。是一代人對於自己十幾歲的學生,少年時代的美夢。
就不要去戳破別人的美夢了。
如果可以的話,我呼籲他們不要看這版《射鵰》。”
“不是說我們不好,而是我不想打破他們的回憶。”
“我們可以給新的觀眾建立一個美好的回憶。”
他這話說得很明白。
基本揭示了《射鵰》無論拍得如何都會有一大批人黑子的原因。
83射鵰在內地的影響力實在太大。
大到很多沒有看過原著的人以為原著就是那種家長裡短的憨憨小鎮青年成長史。
但實際上,《射鵰》是波瀾壯闊的家國史。
在這點上。
兩版的側重點南轅北轍,可以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將來的批評聲肯定會有。
李一白有這個心理預期。
他的目標是能達到《天龍》的口碑。
要讓《笑傲》的死忠滿意,讓普通觀眾滿意,讓更多的人喜歡。
......
“老楊,準備得怎麼樣了?”
李一白坐在在車上繼續翻開後面的劇本。
見到製片的楊念笙上了車,馬上打招呼。
李一白常年劇本不離手,楊念笙也沒覺得車上看有什麼奇怪。
“嗯,我這邊的組已經差不多了,不知道老孟那邊如何。”
他說的是另一位製片主任孟凡耀,管王瑞那邊。
經過一個月的拍攝,七集的蒙古部分終於完成,雖然慢,但還算跟得上週期。
拍戲時間連鎖反應的事。
導演的職責之一就是根據戲的重點調整拍攝週期。
在原時空,這些戲份王瑞一共拍了兩月。
直接導致除了蒙古的其他戲份全面崩盤。
都是趕著場拍的,沒有時間打磨。
這次有李一白加盟,情況發生改變。
這部分的戲只拍了一月。
給後面的內容算是留下了充足的打磨空間,不會再那麼匆匆忙忙。
這算是他為這版《射鵰》做出最大的貢獻之一。
此時正是凌晨五點過,太陽還沒起來。
劇組成員就已經在不斷的將拍攝器材搬上劇組的轉場大巴。
今天是轉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