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幾位都算是文藝工作者,對創作都有自己的看法。
對這部劇和tvb模式也有自己的理解。
但此刻,幾人都在等待李一白的答案。
李一白喝了口茶,道:“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先要說清楚香江的商業劇創作模式。”
大鬍子聽說他把這個問題又上升到了這個層面,也非常感興趣。
此時香江和呆灣導演北上,商業創作開始豐富起來。
但內地仍然處於一個轉變期。
所有的創作團隊都在努力尋找裡面的平衡點。
有許多導演都是找不到觀眾和創作者之間的那個點,導致作品叫好不叫座。
典型的就是張黎,作品很少有叫作的,都是叫好聲,收視率確不怎麼樣。
李一白其實不太喜歡張黎的創作思維,只顧還原歷史沒什麼勁。
“我個人覺得,一切電視劇的創作根本仍然是現實主義。”他道:“如果一部影視劇對於我們現實生活沒有什麼意義,那這部劇就是在自嗨,無法感動觀眾。”
“和觀眾走不到一個點子上,收視率自然不會好。”
“香江的商業創作模式有一個特點,就是徹底放棄影視的藝術性,全盤商品化。”
大鬍子聽到李一白侃侃而談,分析這些問題如同信手拈來。
心說這傢伙哪裡來的這些知識,不過他並沒有打斷李一白的講話。
“他們的根本就是觀眾為重,一切為了取悅觀眾,創作團隊靠邊。”
“說白了,沒有我們內地的情懷,可以毫無底線的取悅觀眾。”
“我剛才舉的幾個例子,比如讓小師妹死兩次,都是以為這個原因。”
李一白停了停,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緒,這也是他梳理自己想法的一次機會。
其餘幾人都聽的認真,突然見他停下,催促道:“你繼續講。”
“為了收視率,編劇特意新增了許多觀眾愛看的狗血橋段。”
“死兩次,就是為了讓觀眾有一次情緒衝突,感受到小師妹和令狐沖的衝突帶來的激烈情感。”李一白道。
“任盈盈吃三尸腦神丹也是如此,為的是來個經典的英雄救美橋段。”
說到這裡,李一白也沒忘記向張記中夾帶點私貨:“張導你要拍《射鵰英雄傳》,再舉個射鵰的例子。”
大鬍子拿到《射鵰》版權在李一白看來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現在在和他競爭的《俠客行》李一白上一世也看過。
王文傑的團隊在製作武俠劇上其實有一手,節奏不錯,人物也立得住。
不過這些優點都是tvb式的,全墉其實不在意這些優點。
全墉在意的是服化道,真實感和影響力。
前面說過,他其實是個討喜型人格,最大的願望是得到觀眾認可。
由於早年是個政客,後來轉型成政治評論家,全墉非常好名。
十幾億人的市場,他當然在意內地觀眾的覆蓋。
在影響力上,大鬍子簡直完爆王文傑幾條街。
再加上《俠客行》在製作上的窘迫,大鬍子必勝。
張導正聽得認真,聽到李一白提到他。
還看好他繼續拍《射鵰》,心中有些感動,道:“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