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志軍是二八年生人,那個時候天朝的悲慘溢於言表。
風雨飄搖,同年“皇姑屯事件”爆發。
東瀛人冒天下之大不韙刺殺奉系軍閥張作霖,震驚中外。
他的父母看在眼中,從小就希望他當兵。
所以這個名字,取得也很有講究。
挑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叢軍行給他取的名字。
他受父母影響也有志於此。
只是吧,人生境遇奇怪就奇怪在這裡。
作為軍人,他有個非常大的劣勢,就是長得太帥...
入伍後直接就被文工團的領導看中他的外形,成了文藝兵。
雖然是前線文工團,能上前線。
但扛槍打仗是沒他事了。
儘管如此,他依然是有著軍人身份為傲。
他又是大膽之人,一直引以為憾。
把軍人的敢打敢幹看得很重。
換到今天的劇組裡,就成了黃建中在樹下擔心受怕。
從志軍感覺自己在上戰場,在樹上大大方方,好不快活。
...
監視器離拍攝場地很近,就在樹的腳下。
像監視器的尺寸,早年基本上都是跟著電視的電視機走的。
所以監視器上的內容基本上就是觀眾看到的視角。
這樣有一個好處,導演可以現場看到成品情況。
不過後來就不行了,電視機越來越大,現場不可能放這麼大的監視器。
不是大場面戲,幾位副導演不用指揮現場,所以都站在監視器後面看著。
黃建中坐在一根小板凳上,注意力都集中在畫面上。
鏡頭緩緩推進。
“停下,跟焦,馬上虛一次焦。”沈星浩馬上指揮手下的掌機操作。
站在機器旁邊的掌機和跟焦員馬上依著操作。
這就是央視劇組和《武林外史》劇組不一樣的地方了。
《武林外史》很少有這樣的操作,都是直來直去的定焦。
這種虛焦一般都是為了表示人物狀態的不穩定。
比如受傷後虛弱,睡夢後驚起,喝醉後醒來。
掌機和跟焦操作後。
畫面開始變得模糊,然後又緩緩清晰。
這是在模仿人從睡夢中醒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