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紙鳶也就是古時候風箏的叫法,風箏最早的造型,試用“絹”或者“布”製作而成。
風箏發明於東周春秋時期,距今已2000多年。
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風箏在最開始發明出來的時候,常常被用作軍事或者間諜活動上,用來傳送情報。
南北朝時期,風箏成為了傳遞訊息的絕佳工具。
在古時候絹布和紙張,可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起的。
那時候的平民百姓,根本無法接觸到放風箏這項休閒娛樂活動。
到了隋唐時期,由於造紙業高度發展,民間開始用紙來製作風箏。
到了宋代的時候,風箏已然成為平民百姓十分熱愛的戶外活動。
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指的就是風箏。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裡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後來風箏就成為了一個老少咸宜的小玩具,即使到了現在,天氣好的時候,也會有人約在一起,尋找一處空曠之地,好好享受放風箏的樂趣。
要是單獨一個風箏放到天空,孤零零一個自然沒那麼好看,可要是成片成片的風箏一起放飛,那場面可就壯觀了!
鳳凰嶺舉辦了許多年的風箏大會,自然是有一片很適合放風箏的空曠之地。
就在鳳凰嶺旁邊,有一片平坦的草原。
周圍是茂密的密林,不遠處還有一大片未經雕琢的原始湖泊,風景非常秀美。
最最重要的是,這個地方生態環境特別好,鳥類眾多。
甚至就連松鼠兔子這類小動物,也非常常見。
席思思之前告訴王天陽,她覺得鳳凰嶺可以打造出兩大特色。
其一,就是一年四度的風箏大會……以及平日裡不間斷舉行的放風箏活動。
其二,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讓人們有機會接觸這些十分有靈性的小動物。
王天陽他們聽了後,認為這樣的主意特別棒。
漫天飛舞的紙鳶……茂密的原始叢林,還有機靈可愛的小動物。
只是聽著這些描述,就讓人特別感興趣。
他們之前沒去過鳳凰嶺,此次前去,一路上對鳳凰嶺充滿期待。
珊珊更是激動不已,纏著幾個大人一路詢問。
一會問自己待會兒應該怎麼幫忙,一會兒問鳳凰嶺那邊會發生些什麼?簡直跟個好奇寶寶一樣。
建始縣不算太大,小三輪從縣城開到鳳凰嶺附近的村莊總共才花了一個半小時。
但是從村子裡前去鳳凰嶺,那彎彎繞繞的小路,又花了眾人一個多小時的時間。
等到三輪終於開到約定好的地方,那片空曠的草地時,眾人皆是忍不住眼前一亮!
原本有些狹窄擁擠的鄉間小路瞬間變得開闊,視野裡的房屋全然消失,只剩下遼闊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