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城裡的小哥哥摔東西的樣子好帥,求微博。”
“這農村藍天白雲的,我也想去住幾天。”
“週末農家樂走起。”
當然,也不是沒有負面評價。
比如:“概括來說生活在大城市的主人公清一色的叛逆又略帶一些暴力,但是他們到了農村經過一個月的整改彷彿變了一個人,懂事、乖巧又順從父母,這反差也來得太快了。說沒有劇本我是不信的。”
“呵呵,富人噁心的遊戲,窮人沒錢只能當工具。”
“節目的存在除了商業,收視率,對城市和鄉村孩子生活影響弊大於利。至少我看到的是這樣,要不是的話更好。”
“農村主人公第一次進入城市場景,那種由於陌生和恐懼導致的孤獨會在一開始迅速體現,但是隨著適應,開始逐漸接受城市的生活節奏與生活方式。可想到一個月後還將回到農村,種種繁華不過是南柯一夢,好像看起來有些殘忍。”
可惜這些評價很快就被淹沒在了水軍的彩虹屁之中。
直到沈月恆專門做了一期節目,在節目中,直言不諱地批判《蛻變吧少年》。
“首先亮明我的觀點,節目對農村孩子是一種傷害,是城裡的孩子則是一種誤解。”
“從這個節目能看到什麼?看到的是媒體的炒作,是觸目驚心的賣點,唯獨看不到去真正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
“把父母對孩子教育的不足、缺少的陪伴,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孩子沒吃苦。所謂到了貧窮的山村就能變化嗎?我真的懷疑。站在道德的高點,美其名曰讓孩子吃苦,便得到了所謂的思想提升,只是一場作秀與父母的心理安慰罷了。”
“城裡的父母不去思考孩子叛逆的原因,只歸結為沒有吃過苦,這本身就是一種失職的表現。我很懷疑,那些鏡頭前的改變,是出於真心,還是一種表演。”
“而另外一個現實卻是,我們接到訊息,有的農村孩子自從參加了《蛻變吧少年》,回來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不但嫌棄家裡的東西不好吃,還會覺得自己穿的衣服太破舊,經常在家裡偷偷掉眼淚。”
“當然,節目也不是全無長處。不是奢望節目能改變山村孩子的困境,而是希望至少能引起社會對於貧困地區的重視,使他們能得到一些幫助。”
“最後用一段詩句結束本期節目,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陽光,然而陽光已使我的荒涼,成為更新的荒涼。局外人不會知道得而復失,遠比失而復得要難受百倍。”
沈月恆的節目,猶如一盆涼水,讓很多觀眾都清醒了。
對《蛻變吧少年》的評價,也漸漸激烈尖銳起來。
“將農村孩子不幸的遭遇與窘迫的生活現狀毫無尊嚴的暴露在聚光燈下不是一種關注,而是一種傷害。”
“知道節目組的行徑後千里送一星。寡廉鮮恥,喪盡天良!瞎搞,為何要這麼折磨窮人。這種互換其實完全沒有意義!”
“最起碼要對農村的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吧?”
“節目的邏輯惡毒可笑!”
“做一個夢,然後打碎,然後告訴農村的孩子,你被耍了?”
“我被這個節目的製作噁心到了,垃圾!”
……
方喬也看到了沈月恆對節目的評價。
不屑一笑。
“方製片,要不要發通稿解釋?”下面一個編導問方喬。
“解釋什麼?讓他去說吧,沒看他越說我們的點選率越高嗎?沈月恆,你已經落伍了。我的成功,你高不可攀!”
方喬自言自語了一番。
然後扭頭看向了那個編導:“你不知道我已經榮升娛樂事業部副總監了麼?訊息這麼不靈通,你怎麼做節目!”
那編導唯唯諾諾,急忙低頭:“是,方總監!”
《蛻變吧少年》越來越火。
連帶著,還出了很多的副產品、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