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老年痴呆了,就是海枯石爛了,也不應該忘了自己。
從內心最深處,楊文舉甚至還有些為此沾沾自喜。
特別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綠了他之後,作為男人的自尊有了裂縫。
而黃秀芳的出現,則像是一種補償。
因此現在這種反差,讓楊文舉一時之間很難適應。
有輕鬆,你看,不是我不來,是她不記得我了。
那以後她的事就和我沒關係了。
有失落,原以為自己對某些人很重要,可實際上也沒有那麼重要。
……
沈月恆並沒有上前去喊住黃秀芳母女。
任由她們的背影在鏡頭中越拉越遠。
坦白說,與前幾期節目的鋪墊相比,這次黃秀芳與楊文舉的相見,本應該是節目的最高點,是情緒碰撞最激烈的時候,也是最抓人的時候,創造最高收視率的時候。
可實際情況,卻顯得如此的平淡,如此的草率,如此的虎頭蛇尾。
這當然會辜負很多觀眾的期待。
如果是別的導演,此時一定會非常不滿,會要求各崗位注意,咱們再來一條。
會把黃秀芳留下,讓她和楊文舉面對面。一定要搞出點噱頭出來。
甚至不惜用揭露當年傷疤的方式,刺激兩人的情緒。
要麼大哭,要麼大鬧,扯頭髮,打耳光,甚至是滿地打滾都沒關係。
那樣,節目才精彩。
而不是一句“你不是他,我們回家”,就收場了。
但沈月恆不會那麼幹。
他的節目是民生新聞,不是拍電影。
他尊重每一個新聞中的主人公,而不是把他們當成讓節目出名的道具。
同樣沈月恆希望的是自己的節目能引來一批有情感共鳴的觀眾,而不是隻是會獵奇起鬨,絲毫沒有人文關懷的看客。
於是此時,沈月恆只是加了一段旁白。
“跨越三十年,黃秀芳與楊文舉終於見面了,但沒有超過3分鐘,似乎就已經把過往的歲月畫上了休止符。”
“有人說,看到小芳的故事,自己不相信愛情了。但我覺得,人們還是應該相信愛情。黃秀芳雖然愛上了一個不值得愛的人,但她這一生,始終對愛情抱有期待。某種意義上,她比那些心中沒有任何信仰,一片荒蕪的人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