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雖然從沈月恆半個月的觀察來看,他的唱功平平,此時選的這首歌更是平庸之極。
歌名《不顧一切》,是一首勵志歌曲,但歌詞完全是由雞湯式的口號堆砌起來,歌手唱的時候連自己都感動不了,又怎麼能打動聽眾?
這樣的選歌水平,僅僅依靠熱愛,不足以支援峰子走音樂這條路。
別說被星探發現簽約發片,就連酒吧駐唱的資格都欠奉。
但沈月恆沒有絲毫的輕視之心,任何為了夢想努力的人都值得尊敬。
就像得到系統之前的自己一樣。
哪怕最後頭破血流、一事無成。
但至少我曾經努力過。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現在,自己得到了系統,成功指日可待。
也有了幫助別人的能力。
作為一個文娛系統持有者,我們並不生產音樂,我們只是兩個世界的搬運工。
既然早晚都要搬運,那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呢?
把之前那個的世界的精神財富傳播到這個世界上,當一個文化的溝通使者,即是自己的義務,也是不甘於平凡,實現當大明星的必由手段。
……
“你休息一下,把吉他給我。”沈月恆伸出了手。
峰子一愣,發現是那位給過自己幾次熱水的年輕人,於是沒有反對,遞過了琴。
沈月恆試了試和絃,這把琴的音色有些糙,音準有些飄,但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曾經作為傳媒大學十佳校園歌手的第十一名,沈月恆不是輸給了實力,只是輸給了黑幕。
不管是唱功,還是鋼琴、吉他這些樂器的操控水平,沈月恆都稱得上是業餘水平中的佼佼者。
唱歌是從小跟著收音機裡面的美聲唱法開始學的,高中時已經在大合唱中擔任領唱了。
大學之前,因為成本的關係,只買得起口琴和笛子,所以不擅長樂器。
但傳媒大學的樂器樓練習是不收費的,給了沈月恆學習樂器的機會。
琴房,是除了圖書館後,他去的最多的地方。
雖然非音樂系的學生每週才有一節樂器課實踐的機會,但沈月恆從大一就開始義務幫琴房擦玻璃,從1層到7層,擦了174塊後,他得到了可以隨時進入琴房練習的機會。
琴房主管不是沒有請清潔工人的經費,後來他對記者說,當我看到一個學生為了能多練琴而把自己像一個蜘蛛人一樣吊在7層窗外時,就覺得自己讓他練琴,不是給他一個機會,而是給自己一個機會。
一個若干年後,因為某大人物功成名就後,成為他勵志傳奇中一部分的機會。
……
地下通道的人不多。
這一段的頂燈前幾天壞了幾盞,光線尤為昏暗,使得行人因為缺少安全感,而更加行色匆匆。
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疲憊、焦慮或者冷漠。
就在這時,這個世界,第一次出現了那個世界的歌聲。
“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