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一次宜素是真的不知道會牽連到毓寧。
安南王自然不會說真話,若是宜素臨陣倒戈,他還有活路嗎?
所以到現在為止,宜素還一心認為,安南王有自己的目的,但是自己身上並沒有他的可取之處,更不會利用自己。
這些都沒有人知道,說出來大概也沒有人會相信,安南王和陵王府一向沒有往來,安南王一出手卻是要置人於死地,這份狠辣,實在是讓人難以原諒。
禮部尚書也是春風得意,他本來以為玉婕妤就算是失寵了,不說永遠都翻不了身,但短時間內也是沒有辦法複寵的,沒想到,才不過一個月的時間,玉婕妤不僅重新獲得了皇上的寵愛,就連位分也升了。
禮部尚書還是懷疑,先前的事情和裕安侯脫不了幹系,只是苦於沒有證據,不然早就去永樂帝面前鬧了。
朱翊生怕自己又照顧不到的地方,也一早就告訴了安儀公主,讓她多加小心。
安儀公主雖不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但也是小心翼翼的,按照朱翊的話去做。
就算是知道了,也不會有什麼想法,這件事情總不能怪到自己的頭上吧,華韻是他的寶貝女兒,難道自己就不是人?
說到底,不過都是自己的選擇,只不過是因為選擇錯誤,就將所有的責任推卸。
這也就是為什麼,老王爺會把王府託付給年幼的華韻,而不是全部都交給安南王。
他不在乎這些是其一,會讓安南王府埋沒了是其二,其三,就是因為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情,安南王一定都會怪罪到別人的身上。
就算是和這件事情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也會怪罪。
京中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情,當時是安南王醉酒,非要去鬧事,同行的人怕牽連到自己,自然是百般勸阻,但是安南王是個什麼牛脾氣,怎麼可能會聽得進去別人的勸告,還是去了。
最後的結果自然是被當時的太祖皇帝痛斥一頓,在府中禁足了很久。
所有人都以為這件事情就這麼過去了,但是安南王解除禁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找自己當時的那個同伴算賬,怪罪他當時沒有拉住自己,才害得自己被禁足。
那人也是百口莫辯,本來就是個官員之子,也不敢硬跟安南王不出了。
這件事情沒過多久就傳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所有人在為那人惋惜的同時,還不忘斥責安南王。
安南王當時險些被唾沫星子淹死,但是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錯了,只覺得是別人不瞭解內情。
太祖皇帝自此以後就再也沒有對安南王委以重任,很多和安南王走得近的同僚們,經過了這件事情也漸漸疏遠了安南王。
所以,其實安南王一直都不跟世家交往,也有這麼一層原因在裡面。
並不是他一致對外宣揚的,自己不願意跟世家走得太近,沾染那些爭權奪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