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懷著滿腔的悲憤和不捨,穎欒把黃灃埋在了客棧不遠處的一顆大樹下。並用小瓷盒子裝好黃灃給穎欒的最後幾句話,埋在了墳前。
“黃灃哥哥,如今我只能把你埋在著人煙稀少的不起眼的樹下,等我為你報仇了,定會回來帶你回漣水。這個小瓷盒子質量不錯,希望他能熬到我回來的那一日。這樣我就能找著你了。”穎欒帶著淚向黃灃訴說著,心裡卻開始冷靜下來。
埋下黃灃後,穎欒抱著他的墳大哭了一場,並下定決心以後輕易不再為了誰落淚。因為這個世界能再讓穎欒哭泣的最後一個人已經離開了。也就是說,穎欒對這個世界已經算是無牽無掛了。唯有恨能讓她活下去。
辭別黃灃後,穎欒打扮成一個平庸的農婦,開始了遊走的日子。自從在漣水出發嫁到京都後,穎欒從沒有那麼自由過。然而這樣的自由絲毫不能帶給她輕鬆快樂,因為自由是以再沒有能讓自己牽掛為代價的。這樣的自由太沉重了,像千斤萬擔壓在自己的肩膀上,雖然喘不過氣來,但是咬咬牙,穎欒還能扛著。
自由後的穎欒並沒有拿走瀛王留在客棧的田産,孤身一人回了漣水。
所謂近鄉情更怯,用來形容穎欒最是合適不過了。只不過詩人是害怕離家久了故鄉親人變故大。而穎欒是明知道大變故的殘忍,只是她不願意麵對罷了。
進入漣水後,穎欒便有意識地打聽沐家的情況。一路邊的餛飩店老闆娘說“沐家?你是說之前的那個沐嚴嗎?他們一家都死了。怪可憐的,聽說是因為他夫人的孃家叛國呢,受到牽連,都慘死了。現在的都督是楊大人。也是世事難料,當年善良的沐大人娶妻的時候是何等的風光。如今沐府殘敗不堪,聽說過些時候還要改為養馬場呢。這麼晦氣的地方,誰也住不下去。”
穎欒聽著聽著,鼻子有些酸“那大嬸可知沐大人和夫人葬在了何處?”
“這還真沒聽說過。只是街坊鄰裡說沐夫人當日是死在了府裡。沐大人不知怎麼葬的,沒人聽說過。而沐大人似乎是在尋女兒的路上染疾暴斃而亡的。也是可憐。只聽說他的漂亮女兒是國色天香。只可惜還沒過門就死了,還死在了京都。這沐大人啊,大概是病得糊塗了,竟嚷嚷著要進宮尋她女兒。尋著尋著,便也跟著去了。”
穎欒根本不能想象父母當時的境遇是如何讓人絕望,到底是怎樣的決心才會讓父親踏上尋找自己的路啊。穎欒別過臉偷偷壓制自己的淚水。就憑這個,就足夠她這輩子與邵氏皇族不共戴天了。
離開大嬸後,穎欒回到了自己的家曾經因府裡有傾城母女的沐府。那時真是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都想瞻仰府裡的美人一番。那時的沐大人心善,從不遮著掩著,甚至整個漣水都和樂融融,從不計較些什麼。可惜了,好景不長,這些歡樂只維持到她出嫁。後來沐府沒落,便再也沒有人來過了。
看著布滿塵灰還牽著幾條蜘蛛絲的沐府匾額。穎欒心裡像被針刺了一般。走近後,封條上的殘舊,像是很久沒有人再來看過沐府了。想來就算是趁人不注意溜進去也不會被發現。
穎欒輕輕地推開沐府的大門,發現門竟然沒鎖。可就是這樣沒有任何的管制,四年前的封條還是沒有被破壞的痕跡,可見世人是有多不願留足於此。
從大門進,一幕幕兒時的歡樂頓時浮現在眼前。那些的歡聲笑語,那些年的承歡膝下,那些年的舉案齊眉,都一一化為了這灰燼漂浮在這晦暗的空氣中,最後落在了曾經纖塵不染的名貴傢俱上。
穎欒前前後後走了好幾圈。一半回憶從前,一半埋怨自己。如今這一切是很難再恢複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句詩很好地反映了穎欒此刻的狀態。
直到黃昏,穎欒還不願離去。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彷彿還是曾經的歡暢,那麼極富生命力,似乎在不斷地給穎欒打氣,巴望著穎欒重興沐府的舊日時光。穎欒看著從自己的房間往外看,這黃昏是天寒時的最後一抹溫暖,再晚一些就該寒冷刺骨了。享受著這殘陽的愜意,穎欒顯然是做好了與寒夜作鬥爭的準備。
在最後的依依不捨中,穎欒與這裡的磚瓦草木一一道過別後,許諾他們充滿朝陽的未來後,她離去了,沒有拖泥帶水,沒有優柔寡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