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亭,你覺得朝廷有可能納俘為奴嗎?”
沉思片刻,王雲搖頭說道。
“納俘為奴,這是南洋諸夏的法子,他們擊敗土人後,會納土人為奴,對其施以教化,其中不少人後來成“歸化民”,如此數代後,土人與漢人無異。當然,眾所周知,主人還會納其妻女為妾,如此幾經混雜,土人相貌、習俗最終會完全從我。但,這是諸夏的法子,大明實施起來,肯定不容易。至少朝中內閣是絕不會同意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何止不會同意,他們肯定會立即反對,畢竟,“納俘為奴”本身就不是什麼上得了檯面的事情,甚至大明許多士人常以此為不齒,經常以此抨擊諸夏的“野蠻”。現在大明自己這麼幹,不僅在朝廷會有壓力,就是在輿論方面也會有壓力。
當然,這並不妨礙他們從國外購買奴婢。甚至在他們大量購買著奴婢伺候自己起居的同時,還在報紙上指責奴婢貿易。
對於這種蛇鼠兩端的行徑,現在大家夥兒早就是見怪不怪了。
“如果有人動手這樣……處理了他們,朝廷民間都會裝聾作啞,但是“納俘為奴”肯定會有人站出來的。到時候,只會引起很多麻煩,無論如何,朝廷都不會這麼做的。”
作為書院助教,奉命前往迪化的王雲,分析起這些問題自然是頭頭是道,與普通百姓的義憤填膺或者唯利不同,他或諸不知道未來朝廷會怎麼做,但卻很清楚朝廷不會幹什麼,至少不會光明正大的幹什麼。
“確實!”
略點下頭,李將開說道。
“其實,以小弟看來,現在接受建奴投降,恐怕也是為了面子,為了天朝的面子。我們大明天朝,不同的藩邦蠻夷,他們可以屠殺,我們不能,大明是世界上最文化、最有教養的民族。建奴代表野蠻,南洋土人代表愚昧,其它土人大抵也是如此,不是野蠻,就是愚昧無知,只有大明才代表文明,而未來華夏文明必將影響全世界,全世界必將沐浴在華夏文明之下,而這個文明應該是仁義的、道德的,而不應該是野蠻的、愚昧的,所以,即便是對於仇人……”
面子。在有些人看來,現在朝廷早就把天朝上國的面子給丟了個乾淨。但是有時候朝廷還會不由自主的去維持著那些有些虛幻的面子。
話聲略微一頓,然後李將開又笑著說道。
“我們也會持以寬容,而不是被仇恨矇蔽了理智,我們不會讓建奴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因為消失之後,這段歷史就會成為華夏文明一個陰影,未來的世人會看到這個文明狂燥的一面,這顯然不是朝廷……”
看著王雲,李將開笑道。
“尤其是咱們的那位陛下願意看到的,畢竟,於陛下看來,將來世人必將沐浴於華夏的教化之中,會變得越來越文明,世人會看到這個文明是完美的。所以,才會有現在的受降,為的就是……”
那是這樣麼?他並不太清楚,但她相信在朝廷之中,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必定不少。
當然報仇雪恨是一定的,但是在報仇雪恨的同時,還要體現出天朝的仁慈。
“就像動物園一樣?把一些建奴留下來的,讓他們活著,然後證明我們的仁義與文明?”
睜大眼睛,王雲像是恍然大悟似的說道。他立即想到了那些在動物園裡做展示的崑崙奴。難道朝廷打算把那些人也丟到動物園裡頭?要是那樣的話,會不會太多了?
隨後他明白,這也就是一個比喻而已。
“哎呀,難怪之前不見受降,現在反倒是不斷受降,原來就是這麼考慮的……”
顯然,這樣的出發點,顯然更容易為人所理解,甚至王雲都可以想象得到,為什麼直到現在才出現大規模的投降,而之前沒有,因為之前建奴仍然在負隅頑抗,大明一直有意留他們一條活路,只是沒有合適的契機罷了!
現在好了,既然他們願意投降,大明自然是來者不拒。自然會對他們持以寬容,持以仁義。同時讓全世界都看到天朝是何等的仁慈,即便是對於那些有深仇大恨的敵人,也是如此的仁慈。
當然並沒有任何人會去追究這種仁慈,到底是真是假,人們只需要看到有那麼一些建奴從咱活在這個世界上也就足夠了。
但是……突然,他又說道。
“那南洋諸夏“納俘為奴”又怎麼解釋呢?”
自然而然地,當提到仁義的時候,就會想到南陽諸夏他們在國內推行的那些法律,那些法律,可是和仁義沒有任何關係。甚至可以說是極盡暴虐。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對於他們,沒有太多好感,反而是不斷加以抨擊的原因。
那些人的抨擊,對於諸夏並沒有任何影響,畢竟皇帝是支援他們的,朝廷也是支援他們的。
“南洋諸夏,只是諸夏,畢竟不是大明,他們的行為當然和大名會有一定的區別。你說是不是,你看現在,大明天軍是何等仁義、何等威武……”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