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個小時,可以實施爆破吧!”
在於樹傑督促著工兵加快速度的時候,在距離山頂不到100尋米)的一個簡陋的土木工事內,油燈照亮了這個工事,在工事內部,一個半人高寬不過兩尺山洞內不時的傳出金屬的撞擊聲,在過去的半個月中,數百名工兵日夜不斷的用鐵錘與鋼釺在山腹中挖出了一條長達百尋的隧道。
在他們在山體中挖掘隧道的時候,進攻部隊實際上就是佯攻部隊,儘管看似進攻激烈,但實際上卻是不停地用中隊、大隊等中小股力量實施進攻,以防止清軍有可能發現和懷疑明軍的施工企圖,即便是在晚上,動不動也會對其轟炸一番,時不時又對其炮擊一陣,清軍軍被弄得筋疲力盡,暈頭轉向、苦不堪言。在炮擊、轟炸、佯攻的掩護下,清軍的注意力被分散瞭解,但工程的進度也談不上快,畢竟他們需要在大山中開鑿出一條隧道。
相比於過去,經過十年的技術完善,現在明軍的工兵部隊已經掌握了極為先進的隧道開鑿技術,準確的測量使得他們挖出的隧道不會發生偏差,而且爆破的裝藥也極為科學,既不會太多浪費火藥,也不會太少導致威力不足,無法摧毀城牆或者堡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儘管進入坑道作業,施工難度大增,一是工作面狹窄,二是不能直立操作,進度大幅降低。可是經過半個月的日夜不停的施工,隧道終於挖到了清軍堡壘的下方,在測量了位置確定清軍堡壘在隧道上方之後,隨著一聲令下,戰士們立即開始將成箱的火藥抬入隧道,很快多達5噸火藥便被裝進了坑道藥室。
藥室位於主堡的正下方,坑道九十度轉向挖掘,開鑿作業很粗糙,其實只要能裝下炸藥就行,炸藥裝填到位後,對雷管和引火線採取一些特殊固定和保護措施後,工兵們才開始退出坑道,然後又返身回填大量泥土,用多層麻袋壘砌夯實,將其連同坑道轉向部分和坑道大部分嚴密封閉即可。
“角度定偏差,水平定高低……在坑道外面是個極其簡單的事情,進入坑道後,就不是這回事了。施工人員並不好掌握……”
在工兵們為爆破作著最後的準備時在第二齣擊點等待出擊的孫逸程聽著工兵大隊大隊長解釋著坑道爆破作業碰到一些問題。
為了說明這些事情,工兵大隊大隊長李一南蹲在地上,一邊用樹枝於地上劃出幾條線,一邊將手掌上向孫逸程比劃過兩個圖形。
一個是直角三角形,在畫出這個圖形之後,他又解釋道。
“不管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何,只要以兩條坑道口的地面中心為“零高度”、“零角度”、“零距離”利用各種儀器測量或經過計算,就能很快算出主峰的相對高度,藥室高度與坑道口的直線距離和方位……”
對於這些專業名詞,孫逸程並不太瞭解,可並不妨礙他從圖形上去理解其中的關鍵,現在他就像是一個學生似的,在那裡認真的學習著這種爆破作業。
“這是個什麼?”
他手指著另一個圖形問道。
“這是爆破藥室。”
拿著樹枝指著地上藥室示意圖,李一南解釋道。
“……一條直線到頭,然後九十度轉向,如“t”字形。這麼做的用意是,藥室若設在坑道中間的位置,必須九十度轉向,否則爆炸的威力會沿坑道損耗不小。無論怎樣密封都是紙糊似的,根本沒什麼用處。如果轉向九十度後,就等於把百分之五十的縱向爆破力平均分給了橫向,把轉向和坑道大部分完全封閉,爆炸的瞬間,產生巨大的能量,像出膛的銃彈不會轉彎一樣。可將爆炸的威力發揮到極致,將上面的主堡徹底摧毀……”
李一南在解釋著的時候,神情顯得有些得意,他甚至特意說道。
“這種爆破作業方法,是我在陸軍學校學習工兵時,與幾名教員一同研究的。”
他這麼一說,讓孫逸程驚訝的看著他。
“是你發明的?怎麼樣,這次能一下解決掉這個稜堡嗎?”
面對營長的詢問,李一南自信的說道。
“請孫營長放心,每條坑道的負責人,都由我親自挑選的人擔任,所有的工兵也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每個帶班的班長,要做到前進五尋無偏差,階梯掘進,並以此距離為準,到時修一水平臺階,如樓梯間的平臺,每上一級臺階又前進五米,以此類推。每個排長要保證前進十尋無失誤。用已挖好的坑道為參照,經我檢查確定後,繼續往前向上推進。現在藥室就位於堡壘的正下方,5噸火藥,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根據土質、深度、爆炸範圍大小、炸藥當量等公式,我反覆進行了計算,炸燬清軍的堡壘共需火藥2.5噸至3噸。”
看著孫逸程,李一南又補充道。
“比規定的標準整整增加了一倍,足以把整個堡壘夷為平地。”
“要是這樣的話,那豈不是說,一下子就能把堡壘炸沒了,到時候弟兄們,根本就不需要強攻了?”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