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雪,突然降臨在山西大地,在狂風大雪,親領著中軍的李子淵進入了作為太原門戶的陽曲縣,直接住進了縣衙之中。
雖說太原城中的事情,早在進入陽曲之前就已經不斷地得到飛騎稟報,但是在抵達陽曲之後,李子淵仍然先向孫興平問道:
“現在城中秩序如何?有搶劫、殺人、奸擄的事情嗎?”
大帥的問,讓孫興平連忙回答道。
“大帥儘管放心,陽曲獻城之後,我軍入城立即派兵加以巡邏,軍法如山,自然無人敢於違抗,現在城中秩序很好。”
聽著他的回答,李子淵才點頭說道。
“嗯,這件事你辦的好,咱們不是清虜,是仁義之師,將來這山西、河南和湖廣一樣,都是咱們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咱們弟兄才有將來的富貴!”
作為當年後勁營中的老弟兄,孫興平自然知道李子淵口中的富貴是什麼,於是連忙嘿笑著點頭說道。
“這道理,我自然懂得,過去咱們破城的時候,頂多也就是尋思著能不能尋個女子,現在,都是這樣的身份,又豈還會幹那樣的下做事,縱是想,那些人還不是巴巴的把女兒侄女什麼的送上門來,那裡還需用強。這約束部下也是自然,況且這陽曲是自己降的,若是有誰敢亂了軍紀,軍法隊的鬼頭刀可不饒人。”
“你明白就好。”
李子淵點點頭,然後又說道。
“這山西不同於其它地方,眼下太原指日可下,一但下了太原,下一步,就是兵逼直指京城了,到時候,一但奪下京城,這北伐即可成功,咱們可萬萬不能因小失大,畢竟,接下來的軍需糧草可全要仰仗山西供給。”
隨後李子淵又和孫興平說了一番,在其離開之後,他才轉頭對許雲程問道。
“太原的事,有沒有訊息?”
他口中的太原的事,指的是太原獻城的事情,他之所以命令孫興平不要攻城,正是想要不戰而克,雖說他的麾下現有二十萬大軍,可這二十萬大軍之中,真正稱得上精銳的不過只有他的中軍,至於其它十幾萬人,大抵上都是去年和今年徵的新兵,而且還有三萬在河南以及山西納降的降卒。不到萬不得已,他絕不願意攻城,現在他甚至已經可以理解當年為何鄭成功與南京不願攻城了,是不願意承受損失,因為接下來需要面對更為強大的敵人。
“元帥儘管放心!”
許雲程自負的回答道。
“這太原城必降。以下官愚見,這太原之事雖然要緊,但軍需更為要緊,尤其是現在大雪已下,想來黃河冰封亦為之不遠,所以,這糧草之事自然不能再依賴江北的供給了,還應該在太原及附近州、縣火徵集糧食,以備將來北伐時帶往京師,方為萬全之策。”
李子淵為什麼能夠不為糧草擔心,那是因為他從江北得到百萬石糧食,其中既有江北供給的,也有他用現銀購買的,江北的船隻直接將糧食經黃河運到洛陽,然後再由洛陽經6路運往山西。正像許雲程說的那樣,這天一冷,黃河一結冰,江北的糧食自然也就不可能再運上來了。
“況且,這糧草關鍵還是要靠自己啊!總指往別人,可是靠不住的!萬一要是他們將來把糧路一斷,到時候,大軍的糧草可就堪憂了。”
沉默不語的李子淵,聽著許雲程的話,彷彿就像在心頭澆了一瓢冷水,他自然知道,江北的糧食不是長久之計,可也知道,這山西可不是什麼產量的地方。
“厚滌所慮甚是,只是這山西素來不是什麼產糧之地,萬不能大量徵糧食。”
但是他在說完這番話後,又輕輕地對許雲程說了一句:
“這件事,明日再商議吧,眼下還是太原要緊。”
這時,趙繼權匆匆進來,遞上一封城內送來的信。李子淵一看,是太原士紳為白如梅、楊震威兩人求情的,而這信中也道出了他們之所以至今不納降,不是因為不願降,而不敢降。
“好一個不敢降!”
李子淵冷笑著將這份從城中送出來的信交給大家傳閱,然後問道:
“你們各位有何主張?”
“還能有什麼主張,這獻城納降,既往不咎是大帥您當日北伐時的交待,既然他楊震威願意降,那便受了他的降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