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明國來了,他們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是應該拒絕,還是接受?
如果拒絕了大明國的要求。恐怕馬六甲王國當年的遭遇就會在這裡重新上演。僅僅只是憑藉著柔佛的力量又怎麼可能能夠阻擋他們的進攻?
現在怎麼辦?
“尊敬的天官大人,不是我等土邦不願意讓此地租借給天朝,而是因為當年此地為葡萄牙人據佔時,我等土邦只得借兵荷蘭,方才將其驅趕出此地,後來荷蘭人便與我國商定,此地不得租於他國,若是要租與他國,非得與其商量不可……”
就在邁哈吉自以為引入荷蘭人便能夠阻止這一切的時候,卻只見原本面色和藹的屈大均突然厲聲說道。
“好一個非得與其商量,難道柔佛是荷蘭之藩國不成?我大明身為柔佛之宗主,租借此地又何需他人同意?荷蘭人?不過只是狼子野心之輩罷了!這西洋諸夷又豈能相信?”
盯著邁哈吉,冷笑之後,屈大均又提著歷史說道,
“當年葡人滅馬六甲時,馬六甲遣使求助於我大明,當時我大明雖有心而無力相助,只因我大明於南洋既無據點、亦無要塞,自然無力相助,今日我大明於此設立據點,自然可為柔佛之屏障,他日若有人侵犯柔佛,我大明自可為爾國提供保護,而爾國所需者不過只是將此荒島租予我大明,作為我大明於此之商站,此島荒涼如此,於爾國又有何用?”
儘管有著天朝上國的傳統思維,但是屈大均同樣也在學習著,學習著西洋人每到一地首先透過談判進而設立據點,並最終不斷蠶食的方法,相比中國式的大軍壓境,這種蠶食才是最穩妥,最有效,而且成本最低的擴張。
而過去的中國,總是一味的嘗試著以蠻力打壓,這些總是會激起對方的反抗。就像是安南等地,與其用蠻力,倒不如像西洋人一樣,藉助力量的威懾,迫使對方同意割讓出部分土地。然後以據點不斷蠶食對方。
“當然,我大明雖強,但絕不會以勢壓人,若是王上願意將此地租於我國,我大明願意每年付以豐厚租金,不知王上以為如何?”
可以拒絕嗎?
即便是邁哈吉也知道,拒絕極有可能會付出代價,別的不說,那河口上的幾十艘大明的軍艦,就已經直接的向他們展現了力量,大明的軍人之多甚至就超過了柔佛舉國的人丁。
抗爭?
拿什麼抗爭?
沒準抗爭的代價就是重演當年馬六甲滅國的慘狀,如果同意他們的要求,除了得到安全保證之外,還能有額外的收益。
想到荷蘭人在爪哇等地滅亡的一個個蘇丹國,心知那些異教徒早晚有一天會將目標轉讓柔佛的馬哈茂德,稍作沉思之後,立即笑著說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天朝上國能夠願意租小邦貧瘠之地實是小王之幸,小王又豈會拒絕,至於這租金一事,上國天使還請切勿再提。”
雖說嘴上這麼客氣,但是對於本就沒有什麼收益的柔佛而言,馬哈茂德自然希望能夠得到一些收益。
“我大明與藩屬交往又豈曾有過以勢壓人之事?”
屈大均自然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上佔人便宜,如果說從西洋人那裡學會了什麼,就是用適當的金錢可以得到出人意料的回報,以勢壓人不過只是圖得一時之快,但同樣也會讓“合法性”遭到質疑。
相反,付出租金的話,不僅取得了合法性,而且還能夠令對方不至於覺得屈辱,就像葡萄牙人與澳門一樣,即便是在大明,他們同樣也可以用租借的方式取得據點。
淡馬錫的租金是多少?
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顯得他沒有能力,若是少了,又會令對方覺得像是在打發叫花子,最終,屈大均還是開出了一個讓馬哈茂德這位柔佛蘇丹極為心動的的數字。
一千元!
在聽到一千元等於一千兩白銀時,馬哈茂德整個人差點立即就開口要求寫下盟約,即便是矜持了片刻,他仍然立即同意簽下盟約,當然在盟約中,特意按照馬哈茂德的要求,明文寫到大明對柔佛的保護責任,當然也包括淡馬錫全島的永租,自然也有每年一千銀元的租金。
在馬哈茂德離開的時候,更讓他頗為得意的是,又得到了一筆不菲的賞賜,僅僅只是玻璃鏡就賞給了十幾面……這些可都是值錢的好東西啊。
他甚至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如果說這些大明的官員說會給他十幾面鏡子。沒準兒他會直接一口答應把這個荒島賣給大明。
果然就像祖先們說的那樣。當真是天朝上國,出手大方的很啊。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