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十四年五月二十,這一天,海上的風並不算大,雖說不大,但是仍然揚起了幾尺高的海浪,對於這種海浪,習慣於海上航行的水兵來說,早就已經適應了,甚至不以為意,他們會享受著軍艦被大海中的波浪拍打著的起伏,同樣也會享受著,被索具在海風的吹動下,發出的那富有規律的聲響。
置身於艦橋上,王安民的神情肅穆,他的眼睛盯視著前方,現在還看不到清軍的軍艦,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很快,就會接敵。
此時的甲板上,並沒有進入戰備——不到發現敵艦的時候,是不需要進入戰備的,否則長時間的戰備會讓水兵們陷入疲憊之中,即便是在目視距離發現敵艦,到雙方接近,仍然可以有少則半個鐘頭,多則一個小時的準備時間。
突然,遠方天際線的一個黑點引起了王安民的注意,他猛盯了幾秒鐘,然後這個時候,桅杆頂部傳來了瞭望手的喊聲。
“發現敵艦!”
“準備戰鬥!”
命令從王安民的嗓間發出,然後再則值更官大聲吼喊著——這個時候,鼓手開始敲響軍鼓,擊鼓備戰,清除甲板,推出大炮,水兵們紛紛進入戰位,當然,既然是不主張接舷戰,仍然有水兵隊的水兵拿起了燧發槍,立於甲板上,甚至還有一些火槍手拿著攀上了桅杆,準備在上方狙殺敵人。
當太陽昇至正中的時候,施琅所統領的近百艘各式戰船組成的船隊,像是芝麻似的散佈在基隆的外海,此時的他們,似乎仍然專注於的基隆岸上的銃城,他們不止一次嘗試著向銃城發起攻擊,但是他們發現岸上銃城炮臺的火力之強,遠超過他們的想象,正當施琅準備調整戰術的時候,北方傳來的旗號,讓他的眉頭微微一挑。
“終於來了!”
在過去的兩個時辰中,他一直在想著,忠義軍的戰艦在那,現在,他們終於來了,相比於對銃城的攻擊,能否擊敗忠義軍的戰艦,或許更為關鍵。終於,從望遠鏡中,施琅看到了忠義軍的軍艦——無一例外的,他們的軍艦都是西洋式的,船身是西洋式的,就連船帆同樣也是西洋式的軟帆。
“命令全軍準備迎戰!”
作為海戰的行家裡手,幾乎是在發現忠義軍軍艦的第一時間,施琅便立即命令艦隊調整了先前的陣式,立即按計劃形成以35艘鳥船為核心“三疊浪陣開進”的陣勢,主力艦隊共 5 股構成了“山”形,每股含鳥船 7 艘,共鳥船 35 艘。
按施琅的計劃,清軍分為四個部分—左軍、右軍、主力與後援。左、右軍各統有趕繒船、雙帆船 50 艘,因其部船體型小、火力低,所以並不用於正面與忠義軍主力作戰,只在側面起牽制作用。作為主力正面作戰的是由施琅親自率領的 35艘鳥船負責,因鳥船要比趕繒船與雙帆船的船體大得多,火力也強得多,所以鳥船適合作為擔任正面戰場的主力船隻,正是這 35 艘鳥船構成了清軍艦隊的絕對主力。除左軍、右軍、主力外,餘下的船隻則作為後援,以接應前面的艦隊。
而相比施琅那指揮起來相比複雜的“三疊浪陣開進”,王安民所率領的艦隊,卻是使用的最簡單的一字陣形。在發現清軍主力調整陣營迎戰的時候,置身於艦尾艦橋上的他立即沉聲命令道。
“全體轉向,搶佔t字橫頭……”
儘管忠義軍海軍成立的時間極短,但是憑藉著湯碼士等人引入西方海軍的作戰理念,尤其是火炮時代戰術的引進,使得忠義軍海軍在戰術上,早已經將施琅等人拋在身上,而“t字橫頭”正是海戰火炮戰術的基本原則,以前以槳為動力時,要求軍艦以船頭對準敵船側面,靠船頭的撞角撞擊敵船船身,然後再靠上敵艦,進行肉搏戰,這在火炮出現之前是最常規,也是最有效的戰法,火炮加上風帆用在軍艦上時,情況發生了變化,火炮佈置在軍艦的兩旋,只有側面對敵時,一側的火炮才能發揮最大威力,全數開火,而船頭對準敵艦時,自己的火炮幾乎無法向對方射擊,所以,艦隊在作戰時,要儘量排成一線,爭取用自己的側面對準敵方船頭,這樣兩隻相互作戰的艦隊就形成了“t字橫頭”的艦隊戰的火炮作戰宗旨。
在王安民開始調整艦隊隊形的時候,忠義軍的軍艦真正進入了施琅等人的視線之中,首先映入他們視線中的是“驚濤”號,這是忠義軍海軍艦隊的標準的38門巡航艦,她的兩排炮窗進入了清軍艦隊上每個人的視野,此時,看清這艘軍艦的時候,指揮著其中一股鳥船的吳英,更是忍不住倒吸口氣。
“我的天,居然有這麼多炮!”
這是他們第一次看清楚忠義軍的軍艦。在此之前,儘管他們知道忠義軍的軍艦大抵上都是西洋式的,但卻未曾想到,會有如此巨大的軍艦,這一面足足十幾門紅夷大炮,遠遠超過一艘鳥船上的全部火炮。
這時,在因為發現敵船比想象的更為強大而形成的寂靜中,傳來了船艏處炮手的嚷嚷聲,他對他身邊的小個子解釋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