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鐵骨 > 第208章 文源

第208章 文源 (第2/2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一起扛過槍 羅馬奴隸主 回到大明當崇禎 亂世逐流 從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抗戰烽火之護國系統 建安賦 帶著診所去穿越 模擬人生,從朱厚照開始 輪迴大秦之魂 末流屠夫 怒方釵 帝國再起 太子之爭 特種進化 秘戰風雲 奮鬥在貞觀 三國:開局自爆身份,這天下穩了 靖康前夜,我成了鄆王趙楷 駙馬乃紅顏

“這書紙……”

在展開紙的瞬間,陳永華便發現這書紙與尋常的書紙截然不同,不見尋常紙張的綿軟,反而極為挺括、光滑。

“似乎和尋常紙張有所不同?”

疑惑中,陳永華把書拿在手中,發現這書冊沉甸甸的,不似尋常書冊那麼綿軟,顯然是紙的關係。再往那邊書架看去時,他才注意到,書架上的書都是豎立著置於書架上,與家中將書籍平置於書閣中截然不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難道是紙的關係?”

陳永華疑惑的思討著。

不過他並不知道,為了印書,朱明忠用了整整八個月的時間,才在借鑑了雁皮紙、日本紙的基礎上,最終還是選擇了西洋紙的工藝,“發明”了適合印書的造紙工藝。

來自後世的朱明忠非常清楚,古代國人之所不願將書外借,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紙張——為了適應書法毛筆,中國的紙張從一開始就是往“帛書的綿軟”方向上發展,既便是有硬紙,也僅恨於包裝,而且成本相對較高。綿軟的宣紙固然可以成就書法,但以其為印書,綿軟的紙紙卻不耐翻閱,所以私人藏書者才會惜書如金,不輕易讓外人借閱。

而相比之下,西方的紙張卻是以羊皮紙為方向,甚至這也是日本的三椏紙現在能夠大量出口西方的原因——在西洋,日本的三椏紙被視為“植物性羊皮紙”。只不過那種後來用於印鈔的挺括厚實且光滑的三椏紙成本相對較高,自然不適合批次印書,所以,最終在充分對比之借,在充分借鑑兩者工藝的基礎上,以中國傳統的硬紙為基礎,這清河的造紙坊製成了新式的紙張。

而這種較為堅挺的紙張與後世的書本紙類似,且價格相對廉價,比傳統紙張更適應印書。甚至正得益於這種紙張,朱明忠得以真正掌握學術的核心——透過印刷教材去傳播實學,進而改變自宋明之後理學一家獨大的現象。

當然,改變這一切的並不僅僅只是紙張,還有金屬活字印刷,也就是鉛活字印刷術,用這種方法,清河的印書坊可以進行快捷、大批次的生產。當然這並不是朱明忠的發明,畢竟早在兩百年前,谷登堡就已經發明瞭這一切,他還發明瞭鑄字盒、衝壓字模、鑄造活字的鉛合金、木製印刷機、印刷油墨和一整套印刷工藝,而朱明忠所需要的,只是將其引入中國,並加以推廣。

而推廣的順利,遠超過朱明忠的想象,幾乎是在兵工廠,剛成立鑄字局,鉛活字以及印刷機,就立即被印書坊接受,畢竟,這種鉛活字,較木刻更硬,與銅刻更省。而最為重要的是——不需刻工!

儘管中國發明瞭印刷術以及活字印刷術,但是後者卻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推廣,千年來一直都是以木版雕像為主,至於活字印刷對於中國出版界並不重要。因為這個時代出版的書籍主要可分為經史子集四類,經和史發行量最大,卻都是歷史流傳下來、很少改動的東西,像四書五經這樣的典籍更是一傳幾千年。出版這些書,費大力氣雕刻一套印版,只要確認無錯誤,就可原封不動地用上幾十甚至百年,而使用活字排版反倒要經常復排,對於文化不高的排字工而言,出錯的機率反倒大於雕版,成本也未見經濟;而子、集等雜書倒是發行量小,品種多,本來適合用活字的,但寫這些的往往不是殷富官宦就是才子學士,對於他們而言,雕版印刷可以講究刀工字型的風格特點,而活字印刷則只能用呆板的印刷體,明代胡正言發明套色雕版彩印之後,雕版對於這些人的魅力就更大了,而且他們的財力通常也能承擔這樣的開支。如此一來,這木版印刷反倒更為流行。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西方的活字印刷因為是字母,其活字製造法是用鋼模來衝制字模,再製活字,用於印刷,而中國的活字印刷仍然採用雕刻金屬活字,成本自然高昂。

而在清河鉛活字之所以能被迅速接受,正是因為書局不需要再像過去一樣,請刻工雕刻銅字,而只需從鑄字局買活字既可。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民間流行的話本小說等,這些書本自然適合活字印刷。

而過去千年不變的經史子集出版為主流的模式,使得易於儲存初樣、適於重影印刷相同文字的雕版成了中國印刷界的主宰。但是現在,隨著實學在江北的盛行,加之各種專業類書籍的印刷,靈活方便的活字取代昂貴笨拙的雕版就成為了必然。

看著手中印刷極為精美的書本,陳永華自然不知道,這看似簡單的鉛活字以及紙張當然還有圖書官背後隱藏著的“大陰謀”——透過對書籍的推廣去傳播實學,透過實學的傳播去改變儒學,進而改變整個社會的“大陰謀”。他甚至不知道在清河書院之中,身為山長的朱之瑜除非了孜孜不倦向他的學生們講述“以實用為貴,以涉虛為戒”之外,同樣也不止一次的告訴他的學生們“教育為立國之本”。

而如何發展教育,興辦學堂,印刷書籍,就是最簡單的方式,而最終,這些看似並不怎麼起眼的書籍以及分佈在各地官辦圖書館,將會從根本改變一切。

畢竟,在這個時代,書籍原本是由少數人壟斷的,而當朱明忠刻意的修建圖書館,向世人開放圖書館的同時,圖書館中的成千上萬卷“以實用為貴,以涉虛為戒”的書籍,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們的心態。

甚至就連此時,身處“文源閣”這個看似與尋常藏書樓中的陳永華,都沒有意識到,他自己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改變,而改變的他的不是其它,而是手中的這部《職方外紀》,這是一部歐洲中世紀地理知識和1617世紀世界航海發現的地理知識,過去這部由艾儒略、揚廷筠譯寫的書籍,僅侷限於少數人家中,其影響自然非常有限,而現在透過圖書館,任何人都可以借閱,都可以從書中一觀世界之大,從而大多數國人坐井觀天的心態。

而翻看著這本書的陳永華,更是用一種愕然的心態看著這書,儘管在廈門時,他曾與西洋人接觸過,但卻從未曾想過,世界會有如此之大,而在中華之外,居然還有如此廣闊的天地。

整整一天,陳永華整個人都沉浸於這書籍之中,當然不僅僅只是一本《職方外紀》,還有包括《西方問答》在內的諸多書籍,他同樣也借來一一翻閱,直到太陽下山時,在管理的督促之中,有些依依不捨的離開這“文源閣”時,回頭看著身後的“文源閣”,他才感嘆道,

“今始方知道什麼是坐井觀天!什麼是無異於井蛙。”

於唇邊感嘆之餘,陳永華卻看到一旁的田三,同樣也是一副可惜之色,

“只可惜,這天色暗了,若是能再看了幾個時辰,就好了……”

這才他方才想起,粗識文墨的田三也與他一樣,一同於書閣中看書。而直到這時,陳永華才注意到,此時離開書閣的並不僅僅只有讀書,甚至其中不乏一些身著粗布衣裳的販夫走卒……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