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濱彙區軍養老院並不遠,大概是離影視城四五站的距離。
葉闌以前聽說過這個養老院,幾十年前曾是幾行民巷,發生過一起抗戰事跡,還立了紀念碑。
華國解放後,因為具有一定歷史意義,就儲存了原先的建築,後來大革命時代,又改成了軍區養老院,為此專門派遣了一支小分隊進行駐守,一直延續到如今。
這地方去的人很少,一是因為離城中心遠,人流量不多;二則是因為沒點背景根本進不去。
拖方編劇的福,這還是葉闌第一次進了國家的重點保護地域。
進去之後,葉闌才發現裡面和自己想象的一點也不一樣。
她原以為只是小小幾行複古民巷,卻沒想到裡面大得很,同步了不少現代化休閑娛樂設施,商店飯館超市,電影院購物廣場,甚至還有專屬醫院,簡直就是個微縮的商業中心。
與真正商業中心不同的是,這裡人流稀少,所有門店生意都有些清冷,綠樹成蔭,精心修剪的花植草木,健身設施隨處可見,整個環境清雅秀麗,一眼望去就覺得身心愉悅。
果然是國家重點養老院,這格調就比其他養老院不一樣。
方良還在往前走,她們一路過來已經穿過很多養老區了,越往內走,建築風格就越老。
“到了。”
葉闌聞聲望去,在一排柏樹後面,終於看見了傳聞最多的民巷。
不同於影視城的人造景象,這裡是真有百年歷史了,青石板上泛了綠苔,有著久遠的劃痕印記,小巷的房不高,統一隻有矮矮的兩層。
門面還是木板門,掛著兩耳鐵環,上面是木欄陽臺,鳥籠吊蘭躺椅,有唐裝老人出來扭腰健身,剪葉澆花,營造出時光濃濃的慢。
方良推門就進。
葉闌跟著小心探頭進來,探視了周圍幾秒,發現根本無人看守,她邁出一小步一小步跟進,眼睛對周圍看個不停。
也不知道怎麼了,混影視城看了不知多少千年建築了,這小小的近現代老巷竟看得韻味十足。
走了幾步才發現,這一排民巷竟都是打通互串的,但每個門面廳室都各有不同,沒有一個重複的。
路上碰見不少老人和她們序列,葉闌老老實實跟著方良叫人,恭恭敬敬與人打招呼,平時也不口生,到這裡嘴巴卻跟擰了一樣,怎麼也扭不出多餘的話。
方良倒是自然得很,熟門熟路跟逛自家後院似的,不少老人都認識她,親切地與人磕家常話南北,什麼都聊得來。
葉闌這時候就在背後微妙地維持微笑,跟個隨從的小丫鬟似的。
方良當然不會冷落了葉闌,事實上她帶葉闌來是有目的的。
她帶葉闌來到了一個老婦人的院子。
剛踏進院坎,葉闌就覺得極香,不是什麼花草香,是脂粉香,但這香其實並不濃,就是淡淡縈繞鼻尖,久經不散。
葉闌有些驚訝地看向前方轉角,出來一個旗袍美人。
美人走得很慢,白發柱杖,旗裙上紫紅牡丹爭相開放,流動著微光,一步一漾,仿若是跨過萬裡千年為你而來。
無法言喻此時的感覺,若說方良是一本優雅恬淡的書,那她就是精美雕刻的一扇屏風,流轉經年,欲話往事風流;光陰夕轉,花月皆是成空。
美人走到葉闌和方良面前站定,細眉小嘴,面目上還化著細膩的粉妝,雖然沒蓋住臉上下塌的長紋,但蓋不住她靈魂深處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