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封侯之事暫平,西域戰事也在不久之後平定,西域小國的軍隊都在敦煌城一役中全軍覆沒,成了十字湖泊的水鬼,沒了軍隊的保護,這些小國就是拔了牙的老鼠,連打洞的本事都沒有,短短十天之內,唐努、大食、烏梁海、于闐、鄯善、精絕、樓蘭、龜茲、姑墨等三十六個小國,便一一淪陷。
西域畢竟地廣人稀,況且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沙漠,有幾個小國毗鄰西海和北海,但是這兩個大海都是貧瘠大海,鹽分高卻資源缺少,時常爆發海嘯暴雨,使得生存環境比單純的沙漠還要惡劣。
隨著西域戰事的落幕,大胤朝廷也經過一場一場的朝會商討,制定了完善的官制。各州、郡、縣的官員都經過了重新的選拔和任免,原本各州淪陷之後,許多官員都死於戰亂,正好空出了大批的官職,讓董不白放手施展,安插自己的心腹。
當年的太子舊黨,幾乎都是中下層官員,董不白大批啟用,調往各州、郡、縣任職,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同時朝廷各部,也放出去大批官員到地方任職,而地方官員調撥了大批進京為官,有效的打破了結黨營私的局面。
關隴貴族毀於兗州,吳姓世家毀於揚州,山東世族毀於青州,僑姓世家和關中郡姓,也有大批人物遭受牽連。待到現在,這些世家門閥,都是元氣大傷,沒有了壟斷朝廷官員的能力。
有些世家門閥,因為牽連入叛亂之中,更是被朝廷發下詔令,居家遷徙,將世家的根基給打散。譬如山東世族中的聞喜裴氏,因為有幾房投靠了瀛洲國,令董不白殊為不滿,挾帶著平定四方的氣勢,直接詔令聞喜裴氏分家,一部遷往燕北,一部遷往西域,一部遷往梁州,再一部遷往天涯海角,原本赫赫大家族,徹底化為小門小戶。
天下大亂,雖然讓大胤元氣大傷,卻打破了之前的官制,讓董不白得以施展手段,清理吏治,掃除世家的根基。只可惜,官員死傷太多,很多時候董不白都是無人可用,興建官學,開考科舉,是勢在必行的大事。
天皇元年,七月十一,大胤軍隊從西域返回,押解著大批西域各國的官員進京。也不能說是押解,很多小國都被理藩院侍郎杜子允、李四眉勸說,主動併入大胤,他們進京是過來享受封賞的。
董不白在金鑾殿接見了各國國王,並命令鴻臚寺舉辦了大型宴會。
第二日,冊封的詔書便傳遍天下。西域諸多小國中,主動併入大胤的國王,都加封為關內侯,王後封為二品夫人,在大興城中安排了單獨的府第,朝廷供奉吃喝用度,同時也準許這些國王的子侄輩出入大興城,做生意、參加科舉。
那些不肯納降,被打破城池俘虜的國王,包括大食國王、鄯善國王、于闐國王、烏梁海國王、姑墨國王,就沒有這麼幸福了。這五位國王,雖然也冊封了關內侯爵位,卻被禁足在各自的府第中,子嗣也不允許出入大興城,有專人監視。
西域小國只是受到盧青兆的打壓,並未曾入侵大胤,因此董不白顧面子,不肯加害這些人,好吃好喝伺候著。對於當初被俘虜的南詔國王、琉璃國王、燕北世子羅平,也都是按照此例加封或賞賜。
南詔國依然健在,南詔國王“段一神”的弟弟段一陽當上了新國王,但是段一神畢竟還活著,他一日不死,段一陽就一日名不正言不順。董不白自然不會放棄這樣的好機會,盡管段一陽上表稱臣,朝廷卻一直不肯承認段一陽為南詔國王,並加封段一神為大胤“和善王”,賞賜藩國金令印綬,確定段一神才是南詔國的國王。
這樣做,自然是等待某一天,以之位藉口,征服南詔國。
段一神還有用處,董不白暫且留他國王封號。東海琉璃國已經滅國,琉璃國王也就沒有作用了,董不白免去其國王之位,冊封其為“東海侯”,留在大興城養老,終身不準踏出京城半步。燕北王羅士信的世子羅平,只有幾歲而已,絲毫不具備威脅,董不白冊封了他一個關內侯爵位,準許其在國子監上學,將來參加科舉。
……
七月十五,是蒼茫大地傳統的鬼節,家家戶戶在路邊燒紙點燈,大胤的戰火已經平息。百姓恢複生産,只是死去的人註定不能複生了。因此,今年的鬼節格外的隆重,全國各地,都在哀悼死者。
董不白站在驪山頂上,看著眾女在滅絕師太的教導下,勤學苦練《陰陽調和歡喜法門》。目光中充滿了懶散和悠閑。天下已然平定,雖然百廢待興,還有千頭萬緒需要處理,但是董不白卻自有辦法,就是仿照光武帝,組建內閣,處理朝政。
內閣一共十一人,都加封大學士頭銜,六部尚書自動入內閣,加上通政司總督莫偉刀,國子監祭酒尉遲華泰,京兆尹邴吉,翰林院掌院學士吳有海、太僕寺卿許廣漢。其中阮文賢、柯義東、莫偉刀、許廣漢、邴吉,都是舊黨之人,是董不白的心腹,把握內閣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