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0年,漢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
前192年,漢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
前174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
前160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前156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前140年,漢武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
前108年,漢武帝宗女細君公主嫁烏孫昆莫獵驕靡;
前103年,漢武帝宗女解憂公主嫁烏孫王岑陬、翁歸靡。”
屈辱的和親史便從此開始了,一直到如今。
時間拉的久一些,兩千年後的人重新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就會發現,誠然,劉敬所獻和親之策,其中心思想乃是以經濟援助開路,繼之以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滲透,最終達成同化匈奴民族於中原禮樂文化之中的目的。
然而,也正是因為此暴露出了這位西漢初年最傑出的戰略家和設計師對敵鄰的隔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事實上,匈奴民族對儲存自身的文化獨立性有較強的意識,並能自覺對抗漢朝的文化滲透。
當年堅決不願意作為漢匈和親的隨員,對漢朝懷恨在心,轉而投靠匈奴的中行說就曾給匈奴線上計策:“匈奴總人口不足大漢的一個郡,之所以強橫,就因為和大漢衣衫食物不同,因此從來不仰視大漢。
然而如今單于喜好大漢的物品,讓大漢不過花了點小錢,就令整個匈奴盡數歸了大漢。陛下應當將大漢送來的衣物,仍到荊棘之中,繼續穿著匈奴服裝,將大漢的事物扔掉,繼續飲匈奴的馬奶酒才是。”
如此糖衣舔乾淨,炮彈送回去的態度,怎麼可能將匈奴同化?
而且在劉進看來匈奴劫掠邊境乃是和大漢的結構性矛盾,和親不和親的有什麼關係?
若是匈奴吞的下你,伱再怎麼和親也無濟於事。
若是匈奴滅不了你,你不和親依舊是滅不了你。
且和親之時定然會攜帶很多嫁妝,這行為和資敵有什麼區別?
要說和親的用處,不能說沒有,也只能只是一個權宜之計,戰時,穩住對方,給自己預留髮展時間,以圖反擊;和平時是安撫對方,以達到友好往來的目的。
看劉進陷入深思,張安世也不敢打擾。
針對和親,劉進想了很多,尤其同情現在仍在烏孫的解憂公主。
想到此,劉進深深的嘆息一聲,他覺得當對大漢的和親政策與眾臣子討論一番了。
這麼思索著,劉進忽然覺得未來殿試的策論題目有了。
此時劉進終於從沉思之中反應過來,他開口對尚書令張安世道:“你且回覆護鄯善以西使者,令其安排人手前往烏孫,若能找到上官桀,令其詳細瞭解解憂公主情況。
若解憂公主有所求,令護鄯善以西使者竭力相助。”
想了想,劉進接著說道:“令典屬國趙充國來此。”
“唯。”尚書令張安世接著應道。
張安世緊接著便出去了,按照劉進的安排辦事去了。
沒多久,典屬國趙充國來此。
“臣典屬國趙充國拜見陛下。”被人領進屋中的趙充國看見劉進便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