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時候,此地決口。
漢文帝當機立斷,安排人將決口堵上,並未造成重大的損失。
站在酸棗現在的堤壩之上,劉進遠眺四周,想象著奔騰河水一個浪頭一個浪頭將酸棗的堤壩衝擊著,很快堤壩便撐不住,斷裂開來。
洪水攜帶著怒濤從決口處衝出來對外面的房屋肆虐著。
孝文皇帝下詔,令人堅決將決口處堵住。
文武官員、將士及老百姓皆身負磚頭、土塊、合抱樹木等如同螞蟻一般,逆勢衝鋒將物品放置在決口處。
他們的努力並未白費,決口終究是堵上了。
想到這,劉進嘆息一聲道:“昔年,孝文皇帝令眾人不惜代價,將此決口堵住。
方才保住了陳留郡的沃野千里。
此歸功於孝文皇帝之聖明,亦歸功於陳留百姓之齊心。
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
為政者,想問題做事情當首先齊民心,上下協同,勠力同心方可成事。”
劉進這小話是一套一套的,尚書檯跟在劉進身邊記錄劉進言行的尚書郎手都快給他記麻了。
然眾人卻也是一副深有感觸的樣子。
繼續向前,便是濟陰郡,其原為定陶國。
武帝建元三年,改定陶國為濟陰郡。
瓠子便在濟陰郡內。
此等地方,劉進又豈能放過?
自然登臨瓠子堤壩之上,演說了一番。
“昔日,孝武皇帝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
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鬱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
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氾濫不止兮愁吾人?
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
正事感受到百姓受水患之苦。
第二日又作歌曰‘“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汙兮浚流難。
搴長茭兮沈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
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
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於是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宮,此後粱楚之地至今,方才無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