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朝議結束,典屬國常惠有些氣憤的走到大鴻臚蘇武面前,對蘇武說道:“大鴻臚,琅琊王對我等有歸國大恩,你今日為何如此不給琅琊王架勢?”
蘇武瞥了典屬國常惠一眼,說道:“有時候,你以為你為人架勢,殊不知你是在害他;有時候,你以為我是不給人架勢,殊不知微我是在幫他。”
說完這模羅兩可的話,蘇武便離開了,然典屬國常惠卻聽得大鴻臚之言,仔細的揣摩起來。
他認識蘇武數十年,自然知曉蘇武的為人,肯定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因此這些話定然是有深意的。
然而揣摩了許久,常惠有點知曉其中意思了,但依舊有一層窗戶紙未想透。
至於劉進,此前在朝堂之上有些生氣蘇武反對自己的觀點,然而下了朝堂,劉進突然明白了蘇武為何反對自己的觀點了。
其原因很簡單,上位者希望自己手下人多少有些制衡。
如今,從朝堂之上看,親近劉進的三公九卿諸大臣至少得佔據八成。
得虧劉進是劉據的嫡長子,這麼一來,親劉進勢力和非親劉進勢力對比實在懸殊。
若是劉進沒有劉據嫡長子這個身份背書,恐怕如芒在背恐怕就不是從劉據的親孫子劉病已嘴裡面說出來了,而是得從劉據他嘴裡親自說出來了。
因此,表面上看,蘇武是在反駁劉據的觀點,實際上恐怕是蘇武已經看到了琅琊王劉進潛在的危機,特意主動入場,用自己的行為為琅琊王劉進潛在危機做一些預先的危機管理。
劉進想明白之後,自然不禁心中一陣感嘆,但同時也暗自警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周易》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的這樣一種心態。
很快,按著劉進此前所言,整個大漢朝廷開始運轉起來了。
劉據下了詔書,要求由琅琊王為主,大鴻臚蘇武為副手,處理匈奴犯邊之事。
若是劉進是太子的話,定然是大鴻臚蘇武前去拜見劉進,在太子宮中商議處理這個事情。
奈何劉進只是一個琅琊王,也沒有後世如魏王曹操一樣,有開府建牙的資格,因此,即便是此事已經定下由琅琊王劉進為主,大鴻臚蘇武為副,處理匈奴犯邊之事,依舊是劉進前往大鴻臚府上商議此事去了。
到達大鴻臚府上,大鴻臚府宗門大開,大鴻臚蘇武親自在門口相迎。
等劉進下車,大鴻臚便直接迎上向劉進拜道:“臣大鴻臚蘇武拜見琅琊王殿下。”
劉進趕緊將大鴻臚扶起來,接著回禮拜道:“大鴻臚多禮了。”
大鴻臚起身,伸手引導道;“殿下且入府中。”
劉進點了點頭,兩人進入府中。
到達大鴻臚府正殿,兩人均在主坐,劉進坐在左側地位稍高的位置,大鴻臚蘇武坐在右側地位稍低的位置。
有人上了茶水,劉進抿了一口,開始聊起正事。
大鴻臚開口說道:“殿下,此乃我準備在召見匈奴使者之後向匈奴單于遞交的國書,殿下以為可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