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婉書起得早,梳洗打扮之後去母親跟前,她剛到浣溪院的堂屋,就瞧見一身寡素的婉晴正在給母親請安,言語和態度甚是恭敬,婉書就在門外靜靜聽了一會兒,才邁腿走進堂屋,視線與回首的婉晴不期而遇地撞在了一起。
婉書鎮靜地移開視線,福身對母親行了禮,坐在一旁的圈椅上,洛母衝堂中的婉晴揚了揚臉,示意她也坐到一旁的圈椅上,洛母望向婉書,問道:“許大娘子向我討要了兩株金石榴想要栽在院子裡,你今日去國公府的時候記得帶上,我已經讓下人準備好了。”婉書聽到後點點頭,帶著兩株金石榴也好,總好過空手上門白吃人家一頓飯食來的好。雖然她自己也準備了一些女孩子喜歡的小玩意,但那畢竟是送給國公府的姑娘們,是小孩子之間的交情。
坐在旁邊的婉晴聽到洛母說的話,下意識地便問道:“四妹妹今日要去楊國公府?怎的不聽母親和四妹妹說過。”
洛母面不改色地吃了口茶,不甚在意道:“許大娘子通知的也急,說是她請了宮裡原先伺候皇后的掌事麼麼前往國公府教姑娘們規矩和禮儀,許大娘子同我關係好,所以昨日送來一封手信,讓咱們家女兒跟著一同去學習,我便舔著臉應了下來。”
這事從昨日到今天從來沒有人告訴婉晴,她自然也不知道,此時聽到主母說出來,言語間明顯沒有要帶著她的意思,婉晴嫉妒得眼瞳紅得嚇人,可是她只敢在心裡發狠嫉妒,於面上卻什麼都不敢說,還要裝出一副溫婉和順的樣子,對婉書道:“妹妹身為嫡女將來必能嫁得高貴體面,此時多學習些規矩禮儀對妹妹極好,將來無論是嫁到王府還是侯府,必不會叫人看輕了咱們洛家的女兒去。”
婉書瞧著她溫婉和順的模樣心中忽爾來了興趣,微微側了側身體,故意說道:“三姐姐也是我洛家的女兒,只可惜今日不能帶上姐姐了,許大娘子信中說李麼麼來國公府有一個條件,就是李麼麼她只教養嫡女,就連那國公府的庶出小姐都無法進去聽課,妹妹自然也不能忤逆主人家的意思。”
婉晴只覺得自己快忍不住,可是她又想到小娘臨行前,痛哭流涕著對自己所說的話,不得不咬牙切齒地又忍了下來,面不改色道:“妹妹是嫡女,自然享得起這份尊榮和待遇,且我與妹妹乃是一家姐妹,將來妹妹出色博得美名,我這個做姐姐的臉面上也有光,咱們一家人自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婉書失笑,故作驚訝道:“三姐姐去祖宗祠堂面前跪了這麼多天,竟然懂得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樣的道理,先前我與三姐姐講了多遍,三姐姐從來都不當回事,難不成是受了罰才更能讓姐姐印象深刻,那姐姐可快點去祠堂跪著罷,免得又將這麼重要的道理給忘記了。”
若是以前,婉晴無論如何都是忍耐不了的,可是今日的婉晴忍住了,她在心裡告訴自己,以後每一日的嘲諷和奚落她都要忍住,忍到大娘子和婉書都覺得無害,對自己放鬆警惕,忍到大娘子又肯帶著自己去見客,她就不信,憑她的容貌姿色難道還博不出一個未來嗎!
“那婉晴就先告退了。”
婉晴起身恭敬地衝大娘子和嫡女行禮,她的臉上沒有一絲不快的情緒,反而還笑吟吟的,看上去十分純真。
待婉晴離開堂屋之後,洛母忍不住捏著自己的胳膊,輕聲道:“瞧著她滿臉笑容的模樣,為娘渾身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你父親昨晚居然還同我說婉晴最近表現甚好,這男人都長了一雙什麼眼睛,擺明的笑裡藏刀竟看不出來?”
婉書輕聲道:“父親是做大事的人,又豈會趟在這內院裡的渾水。三姐姐如今越是能忍耐,越是證明她的野心越大。”婉書垂著頭好像是在考慮著什麼,片刻後,婉書開口道:“我記得每年開年之後,我朝都會去松林舉行春蒐的田獵活動,屆時可以說是滿朝權貴競出席,自然少不了各家夫人與小姐們,母親不如去求父親一個恩典,咱們家開年之後也可以去松林參加春蒐,到時候就把三姐姐帶著……三姐姐所求不過就是得嫁高門,不如由我們幫她一把,總好過讓她自己胡作非為。”
洛母心中一驚,噤聲著沒有說話,半晌才道:“你是想算計她?”
“娘此言差矣,我並非算計,而是守株待兔。”婉書衝母親搖了搖頭,右手無意識地轉動著手腕間的玉鐲,漫不經心道:“她若行得正坐得直,心裡是真心實意為了咱們家好,就不會讓我逮住。她若是行為不端,自己掉進陷進裡,就不算是我算計,而是她自己貪心。”
松林春蒐事天晉王朝一年一度的皇家田獵大事,目的是為了讓天晉王朝子孫後代刻記於心,咱們天晉王朝是馬背上打下的江山。春蒐時期,滿盛京的權貴與世家公子都會出席,可能到時候當朝的皇帝也會出席。
一開始,這春蒐之事並沒有女眷參加,可是隨著每代帝王都有可能出現在這每年一次的春蒐之上,有些膽子大的官員就會把自家未有婚約的女眷帶著,興許與皇上一個對眼,就能夠獲得盛寵從而一步登天,例如先帝的柔妃,家世普通,但是長相美麗,馬術和箭法不輸男兒,爾後被皇帝看中選進宮做妃子了,育有一兒一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謂一人得道,全家都跟著雞犬升天。
越來越多的官員都開始帶著自家女眷出行,當今陛下見到此等狀況,反而顯得春蒐愈加熱鬧起來,便聖旨昭告天下,春蒐期間,官員可帶隨行女眷,但是有沒有柔妃那樣的運氣,就是個人的造化了。
洛母神色猶豫,正欲開口之時,門外袁媽媽的聲音傳來,“大娘子,餘小娘來給您請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