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事情,劉海龍就不得而知了。
劉海龍挎刀持槍,來到朝鮮國王宮正殿,朝鮮國王李焞強撐病體,高居寶座之上,接見劉海龍。
劉海龍上殿之後,向李焞抱拳致禮,口中說道,“大漢參將劉海龍,拜見朝鮮國主,請恕外臣甲胃在身,不能全禮。”
李焞現在已經年近六旬,這幾年飽受病痛折磨,神態萎靡,見狀擺手說道,“上國使節不需多禮,請問上使,此次前來我國,可是有天朝皇帝有何旨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劉海龍拱手回道,“外臣此次前來貴國,是因為貴國水軍,無故扣押我方漁民,我們薛大人命外臣來解決漁民,並未曾得到我朝天子的旨意。”
李焞對劉海龍的回答,雖然略有失望,但也沒太放在心上,畢竟和中原王朝已經多年未有聯絡,現在能夠聯絡上,對朝鮮國方面,已經是一件值得慶賀之事了。
李焞說道,“不知上使口中的薛大人,在上國所任何職?”
劉海龍回道,“薛大人乃是聖上親命長蘆都轉鹽運使司衙門同知,兼任崇文門稅關衙門副提舉、煤務提舉司提舉。”
朝鮮國方面政體,大體遵照中原王朝設定,劉海龍口中的幾個官職,李焞都知道等級,聽到這個“薛大人”,不過是正五品官銜,心中更覺失望。
李焞好奇道,“上使口中的薛大人,只是長蘆鹽政同知,怎麼能指揮得動上使的龐大船隊的?”
“國主有所不知,外臣所率船隊,正是薛大人上任長蘆鹽政之後,才發展起來的。外臣所在的天津左衛水軍營,原有船隻的情況,想必國主也有所瞭解,本是無法出海遠航的,全賴薛大人組建的船隊,外臣才能越過重洋,來到貴國。”劉海龍說道。
李焞聞聽此說,登時來了興致,問道,“那薛大人組建如此規模的船隊,不會只是為了捕魚吧?”
劉海龍咧嘴笑道,“薛大人意欲何為,不想外臣所能揣測的。不過今日若是沒有薛大人組建的船隊,外臣指定是無法來到貴國,為我方漁民討回公道的。”
李焞說道,“上使休怪本王交淺言深,我國這些年來,飽受滿清壓迫,一直想要重新與天朝恢復聯絡,也一直堅信,天朝能夠徹底壓制滿清氣焰。
“今日上使抵達,我國上下都大喜過望,立即與滿清劃清界限,把滿清派來的監察官員悉數緝拿關押,就是表明了要撥亂反正的態度。
“現在,我國需要天朝對此事,有一個清晰的態度,願不願意接受我國的歸附。”
劉海龍為難道,“國主容稟,外臣只是區區一營參將,像這樣的國家大事,外臣實在無法抉擇,給國主一個明確答覆。
“不過,我方與貴國對滿清的同仇敵愾,是如出一轍的,外臣在這次出海之前,薛大人也曾有令,若是途中遭遇滿清水師,可以不宣而戰,後果由薛大人承擔!
“想必薛大人的這條命令,能夠讓國主,對今日的安排,不會有追悔之感。”
李焞追問道,“上使,薛大人真有此令麼?”
劉海龍回道,“千真萬確!”
李焞面色潮紅,拍桉說道,“好!有薛大人這句話,我國今日的安排,就算沒有白費!本王有意派遣一支使團,隨上使一起返回天朝,入京朝見,不知上使可能行個方便?”
劉海龍說道,“我們薛大人在外臣出海之前,也曾有言,命外臣邀請貴國派出使團,與國主此請不謀而合也。”
李焞撫掌笑道,“本王與薛大人,英雄所見略同矣。”
劉海龍只是口稱“薛大人”,並沒有詳細介紹薛蟠的情況,讓李焞以為他是一位淳淳長者,方有此說。
劉海龍陪笑。
事不宜遲,朝鮮國方面在最短的時間內,組建起了一支使團,使團由朝鮮國王次子李昑率領。
李昑一行人,與劉海龍,在第二天一大早,便離開漢城,來到朝鮮國水軍營寨,劉海龍自行返回船隊,李昑則乘坐朝鮮國水軍戰船,與長蘆鹽業公司船隊一天啟航。
時值仲秋,渤海灣盛行北風,長蘆鹽業公司船隊在前來朝鮮國的時候,便繞了一個大圈子,現在返航,依然無法直航,而是要先沿著朝鮮國沿海向北,行駛到遼東沿海,再乘風南下,返回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