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見薛家搬離榮國府,也有意從榮國府搬出來。
林家在京中,自然也有產業,只是林府此前已經多年未有人住,內裡難免敗落;而且林家現在只有林如海和林黛玉兩個人,住在偌大的林府,也顯得太過寂寞。
更重要的是,林府是林如海與賈敏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林如海難免會有睹物思人之念。
林府不想回去,借住在榮國府也不是長久之計,林如海便也想在榮國府附近買一座小院子,像薛家一樣搬出去。
這一天,林如海把薛蟠叫過來,問起此事。
薛蟠說道,“如果姑丈確實想要搬出去,小侄這裡正好有一個地方,就在小侄家中新府的旁邊,也是一座三進的院子,規模雖然不算很大,但是姑丈家裡人口簡單,倒也能住。
“那裡小侄也一併買下來了,本意是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宅子,就把那裡和小侄家中新府合併起來,拆掉舊屋,起蓋新屋。
“若是姑丈願意,那小侄就以原價,把那處宅院轉讓給姑丈。”
之所以沒說借給林如海的話,是因為林如海想要從榮國府搬出來,就是不想寄人籬下了,若是搬到薛蟠名下的產業,還不如一直在榮國府住著呢。
林如海聞聽此言,跟著薛蟠去那處宅院看了看,對那裡頗為滿意,於是辭別賈母、賈政,在年關之前,也搬了過去。
林黛玉自然也跟著搬過去了。
雖然賈母一直挽留,不過林如海既然在京城,林黛玉跟著父親生活,是人之常情。
當然了,因為賈母關愛,所以林黛玉接下來會在兩邊輪著住,在榮國府住一段時間,陪陪賈母,也在林家新府住一段,陪陪林如海。
林家因為沒有正經的女主人,所以後院只有林黛玉一個人住,她就請示過林如海和薛蟠,在後院的牆上開了一個小門,與一牆之隔的薛家新府打通。
這樣的舉動,若是被外人所知,勢必會被非議,畢竟薛家這邊,是薛母寡居,而林家這邊,則是林如海鰥居。
但是,林黛玉沒想這麼多,薛蟠則是不太在意這些封建禮教的糟粕,林如海則是根本沒往這方面想。
況且,這是薛家和林家之間事情,只要自己不往外邊傳揚,外邊哪能知道?
而薛蟠、林如海對各自家人的管理,可不像榮國府那麼寬厚,另外他們兩家的人口,也要比榮國府簡單許多,管理起來也容易很多。
榮國府裡裡外外,足有三四百人,人多自然口雜,府裡有任何風吹草動,外邊都會傳得沸沸揚揚。
薛家和林家兩邊的新府人口加起來,也不過七八十人,其中大半還是薛家的。
林家這邊,主人家只有林如海、林黛玉兩個人,林如海身邊有一個陪侍多年的侍妾,還是賈敏當年的陪嫁,侍妾手下有兩個貼身丫頭;林如海原本來個伺候讀書的書童都沒有,還是薛蟠從去年收養的逃荒災民孤兒中選了一個機靈的,暫借給他聽用。
外邊,林如海只從姑蘇原籍帶來一個老總管,現在因為從榮國府搬出來單住,才聘用了兩戶人家,男僕負責前院的灑掃,女僕則負責後院的灑掃。
林黛玉當初進京的時候,身邊只有一個奶母和一個小丫頭,住到榮國府後,才被賈母按照府中女孩兒的配置,添了貼身大丫鬟紫娟,另有四個教引嬤嬤,兩個掌管穿戴的丫頭,還有五六個負責房屋灑掃的粗使丫頭。
賈母給林黛玉添的人,都是榮國府的下人,林黛玉若是在榮國府住著,她們自然方便跟著,現在林黛玉隨著林如海搬了出來,她們的身份,卻變得不方便了。
於是林如海請示過賈母,又徵求過那些下人自己的意見之後,把這些下人的戶籍身契,從榮國府轉到了林家,如此一來,她們就可以一直跟著林黛玉了。
實際上,這件事情,在林如海進京之後,就應該辦妥的。
只是林如海作為外男,一時沒想到這件事,賈敏早亡,林如海又沒有續絃,身邊也沒有其他人幫他想著這些,才拖到現在,才把林黛玉身邊下人的身份問題確定下來。
從此往後,林黛玉便不再從榮國府的公中領取月銀,她身邊下人的月銀,也不再由榮國府公中支出,而是全由林家負責。
林如海聽說了薛蟠讓林黛玉代管薛家的鋪子,藉此提前接觸管家事宜,在從榮國府搬出來之後,索性把林家的管家大權,全都交給了林黛玉。
林黛玉雖然對料理家事,沒有太大興趣,但是耐不住天資聰慧,林家又人口簡單,沒有多少雜事,所以林黛玉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子,竟然把家管得很好,讓林如海省了不少心。
臨近年關,史湘雲也被史府接了回去,原本聚在一起的幾姐妹,便分居各處了。
薛家和林家一牆之隔,後院又開了個小門,林黛玉和薛寶釵、薛寶琴,倒是比在榮國府時更近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