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些昔班尼的軍隊,已經沒有了效忠的物件。
昔班尼汗王在哪裡,他們也並不知道。但是對於這支軍隊的將領來說,只要擊敗了明軍,他們就是昔班尼的救星。這樣的光輝戰績,便能成為將領自立為汗的基礎。
可是想法不錯,還要有這個能力才行。
全是騎兵的軍隊,對於攻城並沒有多少經驗,又碰到了明軍這樣的戰力強悍的軍隊,那就是他們噩夢。
在第一次攻城戰中,昔班尼軍隊便被明軍打的死傷上萬人,對於布哈拉的城牆沒有造成任何損傷。
還沒等他們的將領發出第二次進攻的命令,便發現布哈拉城內的明軍開始了反擊。
正面是五千火銃兵從城門中魚貫而出,從布哈拉另一側的城門中,則衝出了上萬明軍騎兵。
一正一側,兩邊開始了對於昔班尼軍隊的絞殺。
火銃轟鳴聲中,昔班尼士兵一個接一個的倒下。而明軍騎兵則在外圍,與昔班尼騎兵保持著距離,不斷的零星發射火銃。這對於昔班尼軍隊來說,根本就沒有多少還手的餘地,他們的弓箭與火銃的射程相比,簡直就是玩具。
終於在明軍的火銃煎熬之下,昔班尼軍隊全面敗退逃散,再也沒有了成建制的抵抗。
吳雲生派出騎兵盯著那些領兵的將領們,直到將這些人殺光,才讓他們收攏昔班尼投降計程車兵們。
這一戰,對於明軍來說烈度並不大,因為這些昔班尼軍隊就沒有反擊的機會。到了戰後,吳雲生命人清點戰俘,居然捉到了一萬餘人。這些人加起來了破城之時的俘虜,不下三萬人。
吳雲生並沒有再去攻擊別的昔班尼城鎮,而是將城中的權貴們都如集到了一起,表示會保證他們的安全,希望他們能將其餘各城官員勸降。這種事對於那些權貴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只他們自己投降,或者還有些心虛,這個時候就需要儘量擴大同伴數量。
對於昊雲生的要求,他們當然是歡迎之致。身為汗國權貴,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做好,將來一樣可以把持權力掌控一方。
然而吳雲生藉口撒馬爾罕無人,恐潰兵侵擾,便帶著明軍大隊人馬一走了之。
在去撒馬爾罕之前,他將阿卜都拉放了出來,並將城中的降兵降將都交由阿卜都拉掌握。
阿卜都拉對於吳雲生的用意非常清楚,無非就是想要將他拿來當成刀使。可是他是失去過權力的人,自然更是不會放過掌握權力的機會。即使知道這是被明軍所利用,也一樣不會拒絕。
當吳雲生帶兵離開不到一個時辰,布哈拉城中便發生了屠殺。
那些將阿卜都拉綁起來獻給明軍的大臣權貴們,無一倖免的被殺,包括他們的家人都沒有幾個倖存之人。他們所有的財富,都被阿卜都拉集中了起來。
阿卜都拉也想的很明白,以自己如今的情況,與明軍作戰沒有一丁點的勝算。要麼就逃離布哈拉,要麼就徹底嚮明軍投誠,只有這兩條路可走。
他當然不會逃走,那樣的話任何財富和權力都不會與他有交集,反而是徹底倒向明軍,才有可能保持一定的地位。
如果他肯幫助明軍將整個昔班尼汗國掌握住,那麼他就還有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