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城逃走的李滉等人,一路上不敢耽擱直奔釜山。
等他們一到釜山,便可乘船出海,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可抵達東瀛的對馬島。
當李滉與那些朝奸們剛剛逃至清州,便碰到了東瀛帶兵來援的瀧川一益。
織田信長回到東瀛之後,就立刻從各個大名的手中抽調兵馬,組成援軍派往朝鮮。
實際上,先期派往朝鮮的二十萬人馬中,只有兩萬是織田信長的本部兵馬。這次他回來又一次從大名的手中抽調兵馬,這些大名就有些不願意。
朝鮮戰事風起雲湧,東瀛倭軍打的朝鮮人馬一路奔逃,東瀛大名們對此都是十分支援的。但是織田信長所派的本部兵馬並不多,這讓一些大名顯得遲疑。只怕是織田信長用眾人的兵馬為消耗,而儲存自身的實力。
對此,織田信長也不解釋,只是告訴這些大名們,朝鮮利益出兵多者多得。而後,他便派了瀧川一益帶著自己手下的四萬倭軍渡海入朝。
到了這個時候,那些大名才去掉了疑心,紛紛主動要求派出人馬跟隨。
就這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東瀛竟又湊出來二十萬人馬。這個數量比織田信長所預估的人數,還要多了五六萬之多。加上之前的二十萬人馬,已經派出足有四十餘萬人之多。
李滉他們所碰到的瀧川一益,只是帶了四萬餘倭軍,這是織田信長本部的兵馬。
見到瀧川一益,李滉便將自己所掌握的訊息一一告之,提醒對方小心應對。
當聽到柴田勝家居然一戰而歿,數萬倭軍被明軍趕兔子一樣剿滅,瀧川一益便暗暗心驚。
如此強悍的明軍,可是超出了他們的預料。主公回到東瀛之時,可沒聽到主公說明軍如此厲害。只是為了謹慎應對,這才又回到東瀛募集兵馬徵調緩軍。
但是現在看來,調集援軍再戰這一步是走對了。
若非如此,怕是朝鮮再無幾名倭軍可用。從李滉口中得知明軍已經佔領了漢城,瀧川一益也不敢輕易冒進。他在清州這裡停了下來,並向釜山加急送去情報文書。
織田信長親率十六萬大軍,再次渡海而來。此時也已經到達釜山,只要略做休整,便可投入戰事之中。
對於與明軍作戰,織田信長極為慎重。為了萬無一失,他也帶來了數十門被東瀛稱為國崩的火炮。有了這些火炮,想必對付明軍會輕鬆許多。
他這裡躊躇志滿,卻沒想到立刻就接到了瀧川一益送來的情報。
看完信中所說的情況,織田信長大驚失色。既驚於柴田勝家的不堪一擊,也心痛失去如此一員大將。
織田信長對於新柴田勝家十分信任,此人的戰陣才能不比自己低。而且柴田勝家在經驗上更加豐富一些,是織田信長非常倚重的臂助。
悲痛之中,織田信長卻又想起了羽柴秀吉,也有訊息說是被明軍覆軍殺將,而如今柴田勝家也是如此。兩員大將都是如此,這明軍難道就這麼厲害?
當初不過是被一些流浪武士在沿海騷擾,便不得不傾舉國之力相抗的大明,如今難道有了變化不成?只是王直卻告訴自己,大明君臣昏聵,民不聊生烽煙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