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信長與柴田勝家兩人都沒有辦法,但是李滉卻有辦法。
這並不是李滉的能力超群,而是他本為朝鮮官場之人,對於朝鮮上下的情況最是熟悉。
否則李滉也不可能幫助織田信長他們,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便使得朝鮮的局勢大致穩定下來。
織田信長與柴田勝家兩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感覺到了對方眼中的一絲放鬆。
“李君可暢所欲言,我洗耳恭聽。”織田信長溫和道:“行軍戰陣你不如我,但是施政治理我不如李君啊。”
得到了織田信長的表揚,李滉全身的骨頭都輕了幾兩,呼吸也通暢了許多。
“主公,明軍的騎兵滲透,不過是依仗著快速機動。”李滉不屑的笑道:“但是再快速,也是要走道路的。我可讓下面的村鎮之間在道路上五里設一鹿砦,由當地大戶為主設立保甲,派人看守。這些大戶人家,若是知情不報,當地郡治便可抄沒其家產以賞舉報之人。明軍騎兵若再想隨意的滲透我們的後方,只這些鹿砦,便煩不勝煩。想來去自如,就不那麼容易了。而這樣做,對於我們的輜重來往,卻不會有多少影響。”
聽到李滉的話,柴田勝家眼中一亮,當即撫掌道:“此計甚妙!李君竟能想到如此細緻的方法,真是不簡單啊!”
織田信長也連連點頭道:“如此一來,明軍至少五里便要下馬自己搬開鹿砦,大大的影響了他們速度。待明軍一離開,當地保甲便可再將鹿砦攔起。若是當地的兵士可堪一戰,說不準還能有所斬獲,留下幾個明軍的人頭。此法甚是實用,不愧是半島第一的博學大儒,真是治世的能臣啊。”
李滉只是笑了笑並沒說話,可是心裡卻並不贊同織田信長的說法。那些保甲也不過是平民百姓,指望他們與明軍騎兵發生衝突,想都別想。若是逼得狠了,弄不好這些泥腿子們就先造了反。
事情就這麼定了下來,而織田信長也回返東瀛,主持增兵朝鮮的大局。
只有柴田勝家被留在新坪郡,帶領大軍與明軍對峙。
此時趙國忠與李軒方大偉他們,也已經帶著十二萬明軍進駐平壤。
當得知倭軍退守群山環抱的新坪郡後,方大偉便要求帶三萬人去朝鮮右岸的高原郡。
從地圖上看,高原郡是新坪郡的後路。如果方大偉進駐高原郡,倭軍便會被明軍夾在中間動彈不得。
趙國忠對於方大偉的想法表示贊同,而且方大偉是陛下身邊出來的,這次入朝定然抱著讓他立功的心思。當然這只是趙國忠從關係上的判斷,而方大偉與李軒兩個年輕將領,在趙國忠看來也是合格的將領。
方大偉與李軒兩識文斷字,這在大明將領之中就並不多見。不但對於軍法條例、行軍戰陣,都有心得與總結。而且還能提前將後勤輜重等事,安排的妥貼。
不要小看這些事情,如果將領自己能懂得掌握這些事情,那將來前途便不可限量。
方大偉帶了三萬明軍火銃兵,前往高原郡。路上要行軍近四百餘里,才能到達。
如此大股的明軍異動,倭軍一方不可能不知道,而方大偉也並沒掩飾行蹤。
這對於新坪郡的柴田勝家,是一種誘惑。明軍行動的只有三萬人,而自己手中掌握著七萬倭軍。若是能將明軍這三萬人一戰殲滅,那對於倭軍不利的守勢便可逆轉。
到時龜縮起來,便只能是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