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披耶卻克里早已經回到了前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克的身邊。
摩訶查克臘帕克與瀾滄國、寮國、蘭泰等國的前王族都暗中取得了聯絡,相約在洞烏生亂之時起事,以策應明軍覆滅洞烏。
勃固為洞烏的中心地帶,又是糧倉重地。這時農民起義,直接就讓洞烏上下一片緊張。
此時阿瑜陀耶城的城主只是莽應龍的一名手下將領,而莽應龍的兒子莽應裡,已經帶兵前往勃固平亂。
摩訶查克臘帕克看到時機已到,便立時帶著自己的死士,殺向了阿瑜陀耶城主府!
沒有任何意外,這位臨時的城主被摩訶查克臘帕克當場斬殺。洞烏軍剩餘的兵馬大部逃散,少部分投降。
他本來就是暹羅王,此時又親自將阿瑜陀耶城的城主殺死殺散了洞烏軍。覆滅兩年之後再次復國,這對於整個暹羅的百姓來說十分振奮。各地的義軍崛起,紛紛打出歸附王上的旗號。
不過是旬月之間,暹羅便全境光復。
莽應龍帶重兵在太公城防守明軍,而莽應裡則帶著一支三萬人的軍隊在勃固平叛,一時抽不出兵力來撲滅暹羅王的復辟。
其餘各個已經滅國的寮國、瀾滄、蘭泰等國王族,也要紛紛跟著起事。
只是他們相對於暹羅王室的力量來說,力量有些小了。雖然能得到百姓的幫助,但是還是被當地守軍迅速撲滅。
莽應龍得到暹羅復辟,而諸國王族反叛的訊息,不由得怒火中燒。
當即傳令當地守軍,凡是反叛和復辟的王族,一個不留全部斬殺。當初就不該為了收買人心,留下這些王族之人,現在倒成了他們反叛復國的旗號,實在是可惱!
只有一個暹羅成功復國,而其餘被洞烏所滅之國,都沒能掀起什麼浪花。
莽應裡一邊剿滅起義的農民軍,一邊給摩訶查克臘帕克去信命其投降。否則,若等洞烏大軍緩過手來,必定屠滅暹羅王族。
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克才不怕對方,他已經透過披耶卻克里,與明軍建立了聯絡,自然底氣十足。
不但沒有投降,反而還給莽應龍、莽應裡去了回信。在信中大肆嘲諷這兩父子貪心不足窮兵黷武,以暴戾之手段欺壓萬民亡無日矣。
莽應裡看到這封信,不由得氣笑了。自己當阿瑜陀城主之時,這傢伙老實和鵪鶉一樣,現在復國就抖起來了。
只是現在勃固的起義還沒平定,一時抽不出手來。莽應裡給父親莽應裡送了信,請求將莫庫的火銃兵調到自己這邊來,他要儘快將勃固的起義平定下來。
莽應龍接到兒子的信,也差點把鼻子氣歪。這大明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這麼狠,鬧得洞烏大亂。
思量之後,莽應龍便請莫庫帶兵前往勃固,幫助莽應裡平亂,而自己則坐鎮太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