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軍制目前是屯田制,除了發很少的俸祿之外,便是自己種地自己吃飯。
這個在大明之初確實是有好處的,但是隨著承平日久,便漸漸顯露出弊端。
屯田衛所的兵丁,基本上都淪為了衛所官的佃戶,或者官員不花爭的勞工。而且衛所所屯之田,也被不少豪強地主所侵佔。如此一來,就別提衛所兵有什麼戰力了。小小的倭寇,能將大明東南半壁攪的不得安寧,便是有這方面的原因。
這些衛所的兵丁,早已成了農民。往往數十倭寇,便能追著成百上千的衛所官兵跑。每一接戰,便潰不成軍。
朝廷當中並不是沒有發現衛所兵的弊端,只是卻沒改變這個狀況,只是臨時招募了一些丁壯和兵勇來作戰。
如此雖然在戰事上有所緩解,但卻加重了朝廷的負擔。
朱載坖就看到大明的軍制已經不合時宜,才會動這個念頭。而且他也要透過整頓軍制,將這天下兵權都集中到自己的手中,進一步的確立權威。
首先,遷移一部分衛所的軍戶到關外,便是一大舉措。
這些人雖然沒有多少戰力,但是開荒種地還是可以的。關外有著京營和朵顏部的兵馬保護,足夠讓這些軍戶安定下來。經過數年的生活之後,使之在關外紮下根來,便可取消其軍戶身份。然後再將其所開墾的關外田地歸於個人,免稅三年耕種後再納稅。
而大明內地所減少的軍力,便可由招募來的職業軍人補足。
這等職業軍人的選拔,便是招募、立功進級、深造、授官這四步。其餘未能立功的的,便當兵三年期滿復員回鄉,將來可任命為地方里正保長等職。
如此一來,既可妥善安置,又能除去軍戶的弊病,從而使得軍隊的戰力大增。
只是軍制一改,遷移和安置的銀子便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
虧得有了市舶司的兩百餘萬兩銀子入帳,否則朱載坖還真無錢完成此事。
同時各邊鎮的兵丁軍戶,也在精減裁撤,一併送入移民隊伍。
這個事情就有些危險了,難免會有一些故土難離之人不願移民,甚至是在一些軍將的鼓動之下鬧事。這還算好的,朱載坖已經另派強軍監督,使之不敢稍動。但是更厲害的,則是舊軍制中的齷齪事。
兵部職方郎中唐順之便上書道:“薊鎮原有軍隊九萬一千餘人,今見在只有五萬七千餘人,逃亡三萬三千餘人。見在者多老弱不能戰。逃亡的原因是由於連年修築邊牆,上山運石伐木,工役繁重,力不足辦,貸錢賠貨;將領貪汙,文吏侵漁,以致士卒貧累,不得不逃。”
薊鎮是九邊之中距離京城最近的一鎮兵馬,居然已經敗壞到了這等地步,簡直觸目驚心。
當即朱載坖便派人去召薊鎮總兵歐陽安進京述職,又派出監察司去調查取證。
結果歐陽安卻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直接就帶著人馬殺向京城。
朝中群臣驚怖,可是朱載坖卻根本不將這歐陽安當一回事。對方盤剝起來自己手下的兵丁來如此酷烈,帶兵打仗才有幾分戰力?
歐陽安不過三十歲左右,此人身材粗壯彪悍,見人便是一副笑臉,讓人覺得很是隨和。可他做事卻是果斷,直接就造了反。
朱載坖派定國公徐延德,領京營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