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重歸宇宙的戚遠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在陌生的天宇中,他製造了諸多無人航天器,攜帶著自己的與印記城的邀請,前往無窮星海。
有朝一日,辵琓、豎芫等等新朋友能夠得見,便可以循著座標前來。
甚或地球上的後輩們,也有機會來此相見。
戚遠很期待那一天,不知道那時的地球上,還有沒有流傳自己的名字?
說起來,自己、蒯教授、歐斯彭、曾理……他們這些人還是奧術傳播的奠基人。
至於黃馨,那應當是聲名絕的吧,祂是出身地球的第一位神祗,並且徹底解除了夢蛹的威脅。
過戚太陽小朋友要想見到期盼已久的“人類”,恐怕還要很久了,他在突破號的外壁上變化出一雙大眼睛,眼巴巴看著飛向遠方的航天器。
這些飛船攜帶著多種訊號發射裝置,所過之處,會有極其強勁的魔力訊號、電磁訊號、引力訊號與光電訊號,向四面八方擴散而去。
以此保障資訊傳播的效率。
隨後,戚遠開始投入到關於神祗的研究當中,不能封神,則難以觀測融涉世界,更加不可能尋獲真正的複活之法。
但這樣一條路,並非看上去那麼簡單。
直到客人上門,戚遠的收獲都很有限。
第一位因為好奇而來拜訪的,是一位戚遠曾經尋而未見的“星海之民”。
他與戚遠就資訊的分類與表現,探討了很久,作為一個徹底舍棄了物質身軀的生物,他比戚太陽小朋友更進一步,同屬於資訊生物的他,自主進化到了“二維”生物的邊際。
僅僅包含資訊與能量的“星海之民”——玦。
玦自己認為,他並沒有真正摸到“戚氏二維”的邊際,同時戚遠猜想中的“三維”定義也存在極大問題。
就他本身的體會與觀察,戚遠定義中的能量和物質,本身就互相包含,同時不可缺乏資訊,三者並非獨立存在的。
這一點,戚遠必須承認,他的猜想根植於地球學界對大自然規律的認識,而當時的人們,甚至遠遠沒有今日戚遠自身對於宇宙的認識更為貼近真實。
又因為所謂的“三維”猜想距離現實應用太過遙遠,所以戚遠這些年來,都沒有投注什麼精力在上面。
很多東西,都還是原來的。
玦給出的許多證據與實驗,支援了地球物理學界,曾經頗為流行的一條思路,物質與能量合流,它們本就同屬於物質,只不過存在不同表現形式。
玦提出了一個在戚遠看來,似曾相識的猜想體系,宇宙的規律,在分析到比微粒子更基礎的階段後,也就是他自身所處的這一階段。
能量應被區分為能與量,能是其根本面目,量表明其多少、方向,量是能與資訊相結合的突出表現。
而能之所以可以變為能量,則是其與質結合,資訊孳生,三者相溶,最終構成能量。
與之相類同,物質就是質與能相結合,資訊孳生,從而顯現。
兩者之所以有不同,就在於質與能的多少與結合的方式。
而資訊更為特殊,不可單獨存在,能、質結合後,産生“向域”資訊。
能、質結合又分離,則資訊進入“無向域”階段。
玦的生命存在形式,就是他主動剝離能、質,將其中質的部分盡可能去除,留下無限靠近“無向域”的資訊與能。
如此則從根本上減緩了新陳代謝的運作,從而獲得近乎永恆的生命。
雖然玦的存在,就已經有力地證明瞭他所提出的理論的正確性,但戚遠的先天條件,使得他根本無法直觀地觀測到玦所講到的“能”、“質”等等。
而玦也不能如博卡布一般,直接與戚遠進行思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