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就能夠盡快進行下一次以十光年為單位的傳送,期間也可以嘗試一下探測那個奇異的傳送介質空間。
對於戚遠來說,改造突破號並不困難,他全程參與了突破號的設計和建造,哪怕原來不是自己專業的知識,也在合作中領會透徹了。
目前的突破號上,有許多可以拋棄掉的東西,比如已經完成了實驗使命的部分裝置、儀器,還有垃圾回收系統、維生系統。
把這些已經被驗證了效果的、對於戚遠來說確實沒有意義的東西放棄掉,節省出來的載重和空間,足夠他新增一個元素池了!
而最大的問題,其實就在於,新元素池安排在什麼位置,才能使突破號的結構依舊穩定,各項引數指標不
幸而最初設計的時候,曾理他們就考慮到了戚遠在漫長的旅行中,很可能需要對突破號進行改造,比如垃圾回收系統,就完全是委託戚遠進行宇宙環境下的可靠性實驗。
需要進食也不需要排洩的事情,計劃參與者沒有不
像這種系統被驗證了穩定或不穩定之後,戚遠都有可能會把它們拆掉或者挪作它用。
所以突破號的操控系統中搭載著數學模擬模型,可以利用突破號的奧術處理核心的超高計算速度,模擬新結構的突破號,可能在航行中遇到的各種情況的表現。
這是戚遠有自信憑借一己之力,變更數百位優秀科研人共同的智慧結晶的底氣來源之一。
做這項模擬工作的時候,戚遠就必須讓突破號處於一個比較安全的位置了,操控系統失去算力的支援,就有等於無,此時突破號遇到任何危險,都需要戚遠自己去抵擋,甚至攜帶突破號傳送轉移。
憑一個人帶著那麼大一艘航天器傳送,難度可想而知。
當前所在的三號行星就不是個適合的位置,之前的四號行星也勉強,這兩個行星距離恆星太近,無論是大氣環境還是地表環境,對於戚遠和突破號都不怎麼友好。
還是穿過小行星帶,到五號行星去,甚至可以選擇隱藏到行星地表,等到突破號的改造徹底結束,再重新進入太空。
按理說,五號行星的地表溫度過低,零下七十攝氏度就是它的平均氣溫了,對突破號也不是特別友好。
但是相對於動輒數百上千的高溫,因為突破號需要經常在遠離恆星的宇宙中航行,所以設計建造時,對耐低溫效能又遠比耐高溫效能的要求高得多。
到五號行星去,並非不可接受。
至於溫度條件本應當最好的小行星帶,那裡的天體所攜動能太高,戚遠有點擔心一個不注意,突破號就和哪塊“大石頭”親密接觸上。
再一個,那裡的小行星質量分散,沒能捕獲自己的大氣層,隨著自轉和公轉,面對恆星的一面,地表溫度極高,一旦背對恆星,溫度又會急遽降低。
總體來說,並不是一個停泊、隱藏的好地方。
這次戚遠沒有再保留三號和四號行星上的探測裝置,他把新的資料包告發往地球,隨後就指令那些裝置自毀。
隨著突破號搭載的短距離傳送術——宇宙格鬥傳送術,從主元素池吸取足夠魔力,突破號片刻間跨過近十億公裡的距離,來到五號行星的高軌地區。
由於之前三號行星質量較小,突破號的停泊速度就比較慢,出現在五號行星的軌道上,立刻就被它的重力捕獲,好似滑翔一般,切入大氣層,落向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