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突破號在奧術作用下,脫離傳送狀態,再次出現在宇宙之中時,戚遠還沒能把天體力學的前沿論文全部讀完,好在基礎的公理、算式,都已經掌握了,這就不妨礙他自己透過計算尋找回家的路。
重新回到宇宙環境,戚遠的第一反應就是展開感知領域,觀察外界是否存在魔力。
結果令他長舒一口氣,最壞的情況沒有出現,魔力出現了!
最壞的情況就是魔力只存在於太陽系,突破號是沒有直接重新施展星際探索丙型,返航太陽頂層的魔力儲備的。
那樣的話,戚遠所能做的也就是向地球發射最後一則訊息,而後舍棄龐大的突破號,嘗試使用點陣傳送術,自己躲入類似救贖之路的空間內,或許那裡會有魔力,能夠令他尋找逃生的機會。
大自然的魔力很充沛,與太陽系內的情況沒有明顯差別,至於細微處是否相同,戚遠當下沒心思探究。
檢查了突破號的自動儲能系統工作正常,又開啟了主動儲能系統,戚遠惆悵地望向遠方——計算果然偏差很大,目標恆星系天市星系不在這裡!
因為在進入傳送之時,所有非傳送動力系統都已停止工作,突破號因慣性而蘊含的動能在持續衰減,它很快脫離了“亞光速”狀態,從十分之一光速,降至了數千公裡每秒。
這時,光學視覺開始漸漸恢複作用,世界在眼睛裡從抽象色塊向原本面貌轉變。
事實上,光學視覺一直也沒有失效,到底是在亞光速狀態時看到的景象更接近世界的本來面目,還是人類早已習慣的狀態下觀察到的世界才是真實?
又或者兩者都沒有錯誤,只是不同階段、不同狀態,世界呈現出了不同的特徵而已。
戚遠暫時沒有管這些,他按著舷窗,惆悵地看向此時最近的恆星,那是一對互相繞行的“兄弟”,按照天文學描述,或許應當稱之為伴星。
其中一顆像是太陽一樣,光明而耀眼,體積也十分巨大,單憑目測,戚遠估計它比太陽大至少一倍
而另一顆則被襯託得暗淡無光,體積可能也就與地球相當,這樣兩顆星球能夠形成如此穩定的伴星系統,只有一個解釋。
小的那顆是已經死亡的恆星,目前處於白矮星狀態,密度極大。
在這兩顆恆星、“前恆星”的附近,戚遠暫時沒有觀測到任何能夠達到行星級別的天體。
如此奇特的星系現象,戚遠沒有心情在此時此刻詳細考慮,他必須先確定自己的位置,看一看是為星際探索丙型設定的奧術座標存在偏差,還是目標星系的數學位置存在偏差。
片刻之後,突破號的主元素池魔力存量來到危險線以上,這個時候,以主元素池作為能源供應,啟動一些探測、實驗裝置,已經不會影響主元素池的壽命了。
一邊啟動恆星風探測裝置和引力場探測裝置,一邊指令副元素池向常規推動動力系統供能,突破號的速度越來越慢,有被伴星系統的引力場捕捉的危險性。
被捕捉可不是什麼好事情,陌生的恆星系統中,會暗藏什麼危險,都是未知之數,再加上突破號體積大、質量高,被捕捉之後再加速逃逸,所耗費的能源也不在少數,那樣非常不
突破號需要將自身速度維持在一定基礎上,想要進一步探查目標星域,可以釋放小型探測式人造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