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注意的是,傳送術並不是具有了十倍光速,僅僅是它的效果相當於十倍光速。
星際探索涉及空間,它不是位移,並沒有從一點到另一點的中間路途。
從兩倍光速效果到十倍,事實上並沒有取得突破性成果,這不是因為施法者們徹底理解了空間的性質和原理,才使法術變強,而僅僅是像孩子搭積木一樣,用現有的積木,把房子搭得更好了。
這些概念,歐靖中是明白的,曾理說著,他點著頭,表示理解。
“我們在試圖解析空間性質,曾經學界不是有過這樣一個猜想嗎?空間就是由一個物質和一個反物質粒子,成對鋪滿,從而構成的。”曾理一邊說,一邊領著一群人走向訊號接收站,裡面的裝置也非常先進,值得參觀。
“這個猜想,咱們不是很認可,不過我們覺得空間性質的研究,從微觀粒子著手,可能難度更低一些。”
“於是組織人手,向這個方向努力,我們目前有一個猜想,已經得到了部分印證,就是微粒子穿刺傳送術!”
說到這裡,歐靖中和與他同來的老人們都停下腳步了,等著曾理把猜想說出來。
“我們認為,類似電子的躍遷現象,就是空間穿刺的種種表現形式,特殊元素的衰變現象中,放射出的各種粒子呈現分段式路徑,同屬於空間穿刺。”
這裡面所提到的所有粒子,都屬於學界定義的正物質,就連衰變中的貝塔衰變,自然條件下放射的都是物質粒子,而非反物質粒子,其中所謂中微子是自己的反物質粒子的猜想,也還沒有得到有力支援。
如果空間確實由一正一反,成對的物質、反物質粒子構成,那麼穿刺而過的物質微粒,應當有極大機率取代原本那一對又一對中的某個物質粒子,因為它所攜帶的能量更高,才能完成穿刺,將能量低的同類排擠出去,並非不
這樣的情況下,被取代的原物質粒子應當出現在觀測之中,與原本進行穿刺的物質微粒存在差別的機率非常大才是。
但是透過實驗,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現象。
所以曾理他們,已經幾乎徹底拋棄正反物質成對鋪滿空間的猜想了。
按照戚遠的思路,將空間視為資訊與能量或者資訊與物質的二維結合,那麼類似粒子這種能量、物質和資訊的三維結合物,對其難以産生影響,兩者相安無事,也就成為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想要粒子與空間産生反應,那麼第一選擇就是給粒子降維!
三個猜想中的維度,剝離哪一種最容易實現?
乍看上去是能量,但問題在於怎樣將能量分毫不剩地抽掉?
粒子還不等自身能量全部放出,恐怕就會進一步分解了,如果能夠做到這一步,學界早就去研究更細微、更基礎的粒子去了。
就在世界融合之前,物理學界還在為“基礎粒子”的定義爭得不可開交!
即便如今有了奧術手段,這依舊是個不可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