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只是留在繞地軌道上的小東西,在距地面一百五十公裡以上的軌道上執行,飛行速度往往還小於理論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物體想要在沒有外力持續産生的條件下,穩定地環繞地球做圓周運動,就要達到每秒七千九百米的速度,被學界稱為第一宇宙速度。
但是這個數字在計算時,是忽略空氣因素的,同時也忽略其它天體的引力幹擾,所以在實際的航天行動中,理論數字不能作為萬無一失的保障,還有更多更複雜的精密計算,需要一一推導。
也因此,在新聞中不時會有人造衛星發射失敗、彈道導彈發射失敗的訊息出現。
第一宇宙速度快不快呢?它已經是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的二十三倍還要多。
但是與那些能夠跨恆星系旅行的小天體相比,太空垃圾所攜帶的動能就又小得太多了!
因為要脫離太陽系,物體在理論上,就至少要具備每秒一萬一千二百米的速度,這被稱為第二宇宙速度。
這還僅僅是脫離太陽系的條件,跨恆星系旅行的小天體很可能會到訪比太陽系的整體質量更大、引力更強的恆星系,它們能夠脫離的話,速度只會更快!
遇到這種小天體,常見的防護手段幾乎都是無效的,只要迎面相撞,無論是金屬、還是其它高強度材料,又或者是新出現的奧術能量,幾乎都會被擊穿!
尋常的塑能學派傳奇級別奧術,在攜帶能量産生破壞的效果上,完全沒辦法和這樣的小天體進行比較。
戚遠目前的思路,就是借鑒救贖之路的空間現象,硬碰硬的代價太大,那麼躲避正面沖撞就是最合理的選擇。
這樣做的難點在於,戚遠距離把救贖之路的原理搞清楚還有相當長的著這個問題不拖在這裡了。
接下來就是移動和供能問題,供能看起來很好解決,只需要效仿禦魔術,盡可能更快更穩定地在大自然的魔力海中剝離魔力,然後提供給“飛船”上的各個法陣就可以。
關於供能,以前的法師塔設計資料有很多可以借鑒的東西,不像防護那一方面,艾梵瑞爾的施法者想要造訪星界可比地球人類探索宇宙還困難。
他們的法師塔更多是為主物質位面內的環境設計的,凡是能夠適應星界環境的法師塔,其主人無不是赫赫有名的強大施法者,而他們所留下的資料自然無比珍貴,根本不是隨意可見的。
所以在防護方面,海量的資料裡,具備借鑒意義的幾乎沒有,那些艾梵瑞爾的空間知識,也同樣變成了需要重新驗證的東西,而且一成不變就可以繼承下來的可能性非常之小。
在供能方面,絕大部分法師塔採取了類似地球人類的“電池”思路。
最流行的就是將整個系統分為三大模組,其一為主動剝離魔力,轉化為法師塔各個功能區所需要的能量種類,然後將這些能量輸入能量池。
這個能量池就是類似“電池”的構造了,它集輸入能量、儲存能量和輸出能量於一身,是保證法師塔隨時都有穩定能源供應的重要環節。
第三個模組則是類似於“光伏發電”的能源補充系統,它被動剝離魔力,無論法師塔處於什麼狀態下,這個系統都在持續工作,將魔力轉化之後輸入能量池,作為主動剝離魔力的補充。
顧名思義,主動剝離模組需要法師塔主人的有意識操作,而被動模組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