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當庭宣旨,命孫策派出水軍到淮南幫助征討黃巾餘孽。孫策聞聽朝廷並無染指江東的意思,去了一塊心病,即日會諸將於城樓上,設宴款待張清。
飲酒之間,忽見諸將互相耳語,紛紛下樓。孫策奇怪地詢問緣故,左右回道:“有於神仙從樓下經過,諸將欲往拜之。”孫策起身憑欄觀之,見一道人,身披鶴氅,手攜藜杖,立於當道,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張清也看到了,暗自點頭,此番正為此人而來。
孫策怒道:“是何妖人?快與我擒來!”左右告訴他:“此人姓於,名吉,寓居東方,往來吳會,普施符水,救人萬病,無有不驗。當世呼為神仙,未可輕瀆。”孫策愈怒,喝令:“速速擒來!違令者斬!”
左右不得已,只得下樓,簇擁于吉至樓上。孫策叱罵:“狂道怎敢煽惑人心!”于吉坦然道:“貧道乃琅琊宮道士,順帝時曾入山採藥,得神書於陽曲泉水上,號曰《太平青領道》,凡百餘卷,皆治人疾病方術。貧道得之,惟務代天宣化,普救萬人,未曾取人毫釐之物,安得煽惑人心?”
孫策強詞奪理:“你毫不取人,衣服飲食,從何而得?你即黃巾張角之流,今若不誅,必為後患!”叱左右斬之。
張昭勸諫:“於道人在江東數十年,並無過犯,不可殺害。”孫策道:“此等妖人,我殺之,何異屠豬狗!”眾官皆苦諫,張清也跟著勸。
孫策餘怒未息,命且囚於獄中。眾官俱散,張清自歸館驛安歇。
孫策歸府,早有內侍傳說此事與策母吳太夫人知道。吳太夫人喚孫策入後堂,苦口婆心地勸道:“我聽說你把於神仙投入監獄。此人多曾醫人疾病,軍民敬仰,不可加害。”
孫策大手一揮,固執地說道:“此乃妖人,能以妖術惑眾,不可不除!”老夫人再三勸解。孫策不耐煩地說道:“母親勿聽外人妄言,兒自有區處。”
於是走出房來,命令獄吏帶于吉來審訊。原來獄吏皆敬信于吉,吉在獄中時,盡去其枷鎖;當孫策命上堂時,方帶枷鎖而出。孫策知道後大怒,痛責獄吏,又將於吉戴上枷鎖關在牢裡。
張昭等數十人,連名作狀,拜求孫策,乞保於神仙。孫策見眾臣都心向于吉,心中愈發大怒,說道:“公等皆讀書人,何不達理?昔交州刺史張津,聽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紅帕裹頭,自稱可助出軍之威,後竟為敵軍所殺。此等事甚無益,諸君自未悟耳。我欲殺于吉,正是要禁邪覺迷也。”
大將呂範上前出主意:“某素知於道人能祈風禱雨。方今天旱,何不令其祈雨以贖罪?”孫策轉念一想,道:“正好讓大家看看此妖人的真面目。”
遂命於獄中取出于吉,開其枷鎖,令登壇求雨。于吉領命,即沐浴更衣,取繩自縛於烈日之中。百姓觀者,填街塞巷。
于吉對眾人說道:“我能求來三尺甘霖,以救萬民,然而我自己卻終究不免一死。”眾人都道:“若有靈驗,主公必然敬服。於神仙不但無事,反而更受尊崇。”
于吉搖頭道:“氣數至此,恐不能逃。”張清雖在附近樓上,但耳力驚人,遠遠地聽到。心想:上次戲志才代師收徒,也教我一些望氣的本領,卻不怎麼靈驗。這于吉能算出氣數,須得向他請教一番。
少頃,孫策親自來到壇中下令:“若午時無雨,立即燒死於吉。”令人堆積乾柴伺候。
將及午時,狂風驟起,四下陰雲漸合。眾將皆道于吉有法術,孫策卻說道:“時已近午,只有陰雲,而無甘雨,正是妖人!”
命令左右將於吉扛上柴堆,四下舉火,焰隨風起。忽見黑煙一道,衝上空中,一聲炸響,雷電齊發,大雨如注。頃刻之間,街市成河,溪澗皆滿,足有三尺甘雨。于吉仰臥於柴堆之上,大喝一聲,雲收雨住,復見太陽。
張清驚訝不已,自己求雨,須費半天功夫,這于吉的法術可比自己強多了。
只見眾官及百姓,共將於吉扶下柴堆,解去繩索,再拜稱謝。孫策見官民俱拜倒在泥水之中,不顧衣服,乃勃然大怒,心想:咋沒人這麼拜我呢?這道士比我還得人心?
於是顛倒黑白,罵道:“晴雨乃天地之定數,妖人偶乘其便,你等何得如此惑亂!”拔出寶劍,令左右速斬于吉。眾官力諫,孫策怒道:“爾等皆欲從於吉造反耶!”眾官乃不敢復言。
這時,張清站出來,道:“且慢!”
孫策轉回頭,冷冷地看向張清,道:“你也要阻我嗎?”張清笑道:“有聖旨,晉升將軍為大司馬。大喜之日,不可見血。”遂從懷中掏出聖旨,當眾宣讀。
眾人聞聽孫策升官,都來祝賀。孫策見狀,知道不適合殺于吉,命令將其關入監獄。設宴款待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