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張讓等人聽聞何進召天下兵馬進洛陽,知道大事不妙,假託太后之詔,請何進入宮,伏兵殺之。袁紹、曹操等人聞訊,率軍殺入宮中,盡斬宦官。張讓等人見勢不妙,劫持了皇帝及陳留王,冒煙突火,連夜奔走至北邙山。
約二更時分,後面喊聲大舉,人馬趕至。當前一人乃是河南中部掾吏閔貢,大呼:“逆賊休走!”張讓等人見事急,遂投河而死。皇帝與陳留王未知虛實,不敢高聲,伏於河邊亂草之內。軍馬四散去趕,不知皇帝之所在。
皇帝與陳留王伏至四更,露水打溼衣衫,腹中又覺飢餒,二人相擁而哭,又怕賊人知覺,吞聲草莽之中。陳留王道:“此地不可久留,須別尋活路。”於是二人以衣帶相結,爬上岸邊。但見滿地荊棘,黑暗之中,不見行路。
正無奈何,忽見一彪軍馬撞來,當先一將大叫:“皇帝何在?”皇帝膽顫不能出聲,陳留王上前回道:“皇帝在此!汝欲保駕耶?欲劫駕耶?”來將道:“我乃平原縣令劉備手下典吏張清,特來護駕。皇帝便請上馬!”命人牽來兩匹馬,扶皇帝和陳留王騎上,緩緩而行。劉備、關羽、張飛隨即趕來,共同保皇帝回宮。
張清向皇帝問道:“我主平原縣令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帝玄孫,論輩份是陛下的叔叔。陛下可稱之為皇叔。”皇帝和陳留王瞠目結舌,默然不語。張清“噹啷”一聲拔出長劍,在手上舞了一個劍花。
陳留王拉了拉皇帝的衣袖,皇帝連忙對劉備說道:“見過皇叔!”劉備立即下馬叩首:“臣身為皇族一脈,定當誓死保衛我大漢的江山社稷。”陳留王回道:“有皇叔在,相信其他宵小應該不敢冒犯皇帝了。”劉備瞪了張清一眼,道:“備定當竭力護衛皇室威嚴。”
張清只裝作聽不懂,接著說道:“劉皇叔此番率軍勤王,功勞不小。皇帝當遷其官職。”皇帝不敢作聲,陳留王勉強說道:“劉縣令勤王有功,當遷太守。”張清又道:“南陽物產豐茂,可為帝都屏障。”陳留王看了看膽小的皇帝,無奈地說道:“皇帝諭旨,遷平原縣令劉備為南陽太守。”
劉備再次磕頭道:“屬下無狀,衝突陛下,尚請恕罪。備豈敢以微末之功遽求升遷?”
張清持劍說道:“周成王與弟弟叔虞一起玩耍,隨手將一片梧桐樹葉送給了叔虞,並許諾說,今後以這片樹葉為信物給他封賞。叔虞十分高興,把這件事告訴了周公。周公向成王求證。周成王說這只是一句玩笑,並沒打算履行。周公說‘天子無戲言’,周成王便將唐國賜封給叔虞。陛下若有意封我主為南陽太守,宜賜予信物。”
皇帝見張清目光炯炯,嚥了一口唾沫,將身上的玉佩解下來遞給劉備,道:“天子無戲言,朕便以此封皇叔為南陽太守。”劉備再拜謝過,上馬保皇帝前行。
不到三里,司徒王允、太尉楊彪、左軍校尉淳于瓊、右軍校尉趙萌、後軍校尉鮑信、中軍校尉袁紹,一行人眾,數百人馬,接著車駕。君臣相見,皆抱頭痛哭。另換好馬與皇帝及陳留王騎坐,簇擁皇帝還京。
車駕行不到數里,忽見旌旗蔽日,塵土遮天,一枝人馬到來。百官失色,皇帝亦大驚。張清驟馬出問:“來者何人?”對面繡旗影裡,一將飛出,厲聲問:“天子何在?”
張清識得是董卓,喝道:“天子在此,董卓無禮,欲劫駕乎?”董卓認出張清,大吃一驚,慌忙下馬,拜於道左。是日還宮,皇帝見了何太后,俱各痛哭。檢點宮中,不見了傳國玉璽。
來日論功行賞,各有升遷,劉備被封為左將軍、南陽太守,關羽、張飛、張清皆為偏將。
劉備立刻便要拔營出發,張清勸道:“眼下朝廷動亂方起,正宜在此混水摸魚。何妨再等一等,或有其他好處也說不定。”劉備聽信其言,按兵不動,每日只是結交朝廷大臣,建立人脈。
張清則趁夜換上黑衣服,用黑布蒙上臉面,施展凌波微步,潛入宮內。站在宮殿頂上四處張望。自從吞噬風月寶鑑之後,他的視力獲得質的飛躍,不僅能望遠,而且能望氣。
遙見殿南有五色毫光起於井中,張清拿出準備好的抓鉤,從井裡抓起一個硃紅小匣,開啟匣上的金鎖,仔細察看,乃一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傍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張清大喜,知道這就是傳國玉璽。此玉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他在荊山之下見鳳凰棲息於石上,想起“鳳凰不棲無寶之地”,於是將石頭獻給楚文王,剖開後得到寶玉。
秦二十六年,秦始皇命令工匠將寶玉雕琢為玉璽,李斯篆此八字於其上。秦二十八年,秦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風浪大作,舟將覆,急投玉璽於湖而止。秦三十六年,秦始皇巡狩至華陰,有人持玉璽擋路,對從者說:“持此還祖龍。”言訖不見,此璽復歸於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秦三十七年,秦始皇死後,漢高祖劉邦攻入咸陽,秦王子嬰將玉璽獻出。後來漢朝王莽篡位,孝元皇太后用璽打王尋、蘇獻,崩其一角,以金鑲之。漢光武帝滅掉王莽,在宜陽找到此寶,傳位至今。前日十常侍作亂,劫持皇帝逃往北邙,回宮後丟失此寶。
傳國玉璽聚集了秦朝和漢朝的氣運,非同小可。張清吞噬通靈寶玉後,獲得許多好處,現在見了玉璽豈能放過?只是他的吞噬能力被古一的時間枷鎖給鎖住了,只得暫時將玉璽貼身收好。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董卓出入宮庭,毫無忌憚。後軍校尉鮑信,來見袁紹和王允,言董卓必有異心,可速除之。袁紹和王允膽子小,不敢出頭。鮑信怕被董卓所害,自引本部軍兵,欲投泰山去。
張清聽聞,立即向劉備建議:“鮑信軍乃朝廷軍馬,操練熟稔,裝備良好,若能用之,誠為一大臂助。”劉備聽了,立即起身,同張清來追鮑信。
鮑信出了城門,遇到劉備兄弟率軍攔路,鮑信厲聲叫道:“劉將軍是替董卓來殺我嗎?”劉備誠懇地說道:“不敢。劉備特來邀請將軍共謀大事。我兄弟亦曾在戰場上救過董卓性命,卻被其輕視,故而棄之。今見董卓不敬朝廷,頗欲除之,奈何他部下眾多。若能與將軍合兵一處,大事可定。”
鮑信疑惑地問道:“劉將軍莫不是誆我?”劉備當即下馬,解去盔甲、佩劍,隻身走到鮑信馬前,道:“鮑將軍若是疑我,現在就可殺我。”鮑信感其誠,於是下馬請降。二軍合為一處,駐紮在城外。
董卓聽聞劉備招攬鮑信,心下恐慌,採納李儒的計策,招誘何進兄弟部下之兵,盡歸掌握,軍勢大增,遂不以劉、鮑為意。
他私下對李儒說道:“我欲廢皇帝立陳留王,以成不世之功,何如?”李儒道:“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
董卓大喜,次日大擺筵席,遍請公卿。公卿皆懼董卓,誰敢不到。董卓待百官到了,然後徐徐到園門下馬,帶劍入席。酒行數巡,董卓教停酒止樂,厲聲道:“我有一言,眾官靜聽。”眾皆側耳。董卓傲然道:“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我欲廢皇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何如?”諸官聽罷,不敢出聲。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於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發大語?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妄議廢立!汝欲為篡逆耶?”董卓視之,乃幷州刺史丁原也。
董卓怒叱道:“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劍欲斬丁原。呂布手執方天畫戟上前擋住,怒目而視董卓,叫道:“休得無禮!欲傷我義父,且問過我手中畫戟!”董卓見呂布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心生怯意。李儒急忙上前打圓場,道:“今日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來日到都堂公論未遲。”眾人皆勸丁原上馬而去。
董卓見丁原去了,膽氣又盛,再次問百官道:“我適才所言,合公道否?”盧植怒喝道:“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參與國政,又無伊、霍之大才,何可強主廢立之事?聖人云: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董卓大怒,又拔出劍來,向前欲殺盧植。
侍中蔡邕、議郎彭伯勸阻道:“盧尚書海內人望甚高,今先害之,恐天下震動。”董卓見有拉架的,順勢停手。司徒王允道:“廢立之事,不可酒後相商,另日再議。”於是百官皆散。
董卓按劍立於園門,正生悶氣,忽見一人躍馬持戟,於園門外往來馳驟。董卓問李儒:“此何人也?”李儒道:“此丁原義子,姓呂,名布,字奉先。主公且須避之。”董卓再次膽怯,於是逃入園中潛避。
喜歡名著穿越之旅請大家收藏:()名著穿越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