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袁紹害怕劉協出兵之時,劉協的信使也已經發往了大漢各地。
“當今天下,動盪不安,前有董卓禍亂朝堂,後有袁術聚眾叛亂……幸得眾位愛卿邸力平叛,天下方得清平……臨此新春佳節之際,朕在洛陽,等待諸位,共赴新春!”
劉協在詔書裡面說了一大堆廢話,核心思想卻是隻有一個,那就是想要招天下所有郡守及以上的各地大員前往洛陽,這是展示肌肉的好機會。
劉協一時不會動他們,但是讓他們安穩下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因為現在的大漢,倒是可以類比於商周時期,天下諸侯自治,但是卻共尊劉協為主。
公孫瓚,劉焉,劉表,劉岱,陶謙,士燮,袁紹……
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諸侯,其中劉氏皇族就佔了三個,所以其實劉協並不覺得這天下不好平定,只是他心中比較著急,想要儘早進行時空穿梭,所以他只需要讓這個大漢的氣運不失,到時便可開啟一個穿梭通道,到時候借那個世界的力量提升自己這方的力量,自然能夠橫壓天下,然後在借這個機會推行後世的優秀制度,自然無有不服者。
三國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劉協很想看看當這些人將力量往一塊使的時候,又會帶來多大的變革。
而且有這些人在手,劉協相信,起碼在智商上,他這一方不會弱於任何一個世界!
所以劉協一直在避免戰爭,可是沒辦法,總是有人不長眼,只能用鮮血才能讓他們冷靜下來。
……
幽州。
公孫瓚的府邸中。
公孫瓚看著劉協的信使送來的詔書,召集了自己手下所有的人來探討這次究竟該不該前往洛陽。
“主公,依靖所見,我等應該前往。”公孫瓚這個人常年與烏桓作戰,對於這些塞外之人來說,也用不上什麼智謀之士,所以公孫瓚此人對於謀士並不看重,這也使得他手下堪稱是謀士的也不過是隻有兩個人,說話的正是關靖,其中之一。
“何解?”公孫瓚問道,對於關靖這個人他還是很信任的,對於他的一些意見也願意聽從。
“劉協畢竟是大漢皇帝,且前日也一直在結好我等,尤其是他前日剛剛擊敗袁術,正是兵鋒正盛之時,我們實在不應該觸其眉頭。”
劉協並不是在結好公孫瓚,其實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將劉虞從幽州調走,調到朝廷中做了一名宗正。
因為劉虞與公孫瓚兩個人政見不合,在對於烏桓這件事情上,劉虞主張以柔化之,公孫瓚卻是打算趕盡殺絕。
而如今劉協將劉虞調走,並封他為幽州牧。在公孫瓚看來無疑是贊同他的政見的表現,所以也就理所應當的認為這是劉協在結好他。
不過劉協當然不會因為這點事兒去解釋這件事情,公孫瓚還是很有能力的,雖然後期有點兒犯糊塗,但是也是一個可用之人。
關靖說完,公孫瓚見別人不說話,便問道:“你們呢?你們是怎麼想的?”
範方站了出來,說道:“屬下覺得關長史說的對。”
其他人也紛紛表示出對關靖說法的贊同,畢竟是大漢皇帝,加上劉協此時手中的實力也隱隱是天下最強的。
大義與實力都被他佔了,別人也不敢輕易得罪。
“那好!關靖你去備上一些特產,三日後咱們動身,前往洛陽!”公孫瓚下了決定。
差不多的場景也發生在各地其他州牧的府邸中。
除了袁紹。
自從袁術死了以後,袁紹就開始疑神疑鬼,他總覺得劉協會在這次大會中動手殺了他,正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所以他選擇稱病不去。
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即便是他去了,劉協也不會放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