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4縱隊,司令員雷任民,政委李力果,副隊長孫超群第19團團長馮基平,副團長孫桂亭,政治處主任楊葉澎`第20團團長王夢祥,政治處主任劉仰嶠第35團團長李寶森,政委劉振堂,副團長李克林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第8軍分割槽
山西青年抗戰青年決死隊臂章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第8軍分割槽,司令員韓鈞、政治委員王逢源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第4團團長李紹忠,政委劉德明,政治處主任吳罡第5團團長劉紹先,政委李文炯,副團長潘峰,政治處主任王玉波第6團團長熊均,政委李曙森,政治處主任李樹生山西新軍工人武裝自衛旅,旅長兼政委侯俊巖,參謀長張新華,政治部主任李明第21團團長周子禎,副團長彭凱,政治處主任麻志浩第22團團長彭家詩、彭敏(後),政治處主任王慶生洪趙縱隊縱隊長兼政委解學恭
第120師騎兵支隊
第120師騎兵支隊(原大青山支隊),支隊長姚喆第1團第2團第3團第4支隊
全稱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共領導的三個主力師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4、第31軍,西北紅軍第29、第30軍和獨立第1、2、3、4團以及第15軍團的騎兵團等改編而成,全師共1.3萬餘人。劉伯承任師長,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任副師長,倪志亮任參謀長,張浩任政訓處主任,宋任窮任副主任。
129師司令部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由129師司令部舊址、將軍嶺和129師陳列館三部分組成。曾有110多個黨、政、軍、財、文等機關單位在涉縣駐紮。建國後,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和2位元帥、3位大將、18名上將、48名中將、295名少將,先後有近百名一二九師老領導擔任黨和國家重要職務,成為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紀元,這塊紅色熱土因此被譽為“中國第二代領導的搖籃”。
部隊編制
129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1938年,劉伯承師長和鄧小平政委合影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張浩(前)鄧小平(後)、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主任張浩、副主任宋任窮、參謀長倪志亮、參謀處長李達;
385旅
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唐天際;
769團團長陳錫聯、政訓處主任丁先國、副團長汪乃貴、參謀長孟驚宇
770團團長張才千、副團長胡奇才
386旅
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政訓處主任王新亭、參謀長李聚奎;
771團團長徐深吉、政訓處主任吳富善、副團長韓東山、參謀長黃新友;
772團團長葉成煥、政訓處主任謝富治、副團長王近山、參謀長孫繼先;
轄各師留守部隊
特務營炮兵營工兵營騎兵營輜重營後方總留守處政治部主任肖勁光
歷史背景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再度攜手合作,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7年8月25日,中共釋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動員全國陸海空軍,實行全國抗戰。三、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參加抗戰,實行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四、改革政治機構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國民大會,透過真正的民主憲法,決定抗日救國方針,選舉國防政府。五、抗日的外文政策在不喪失領土主權的範圍內,和一切反對日本侵略主義的國家訂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軍事互助協定。六、戰時的財政經濟政策財政政策是以有錢出錢和沒收漢奸財產作抗日經費為原則。經濟政策是整頓和擴大國防生產,發展農村經濟,保證戰時生產品的自給;提倡國貨,改良土產;禁絕日貨,取締奸商,反對投機操縱。七、改良人民生活改良工人、職員、教員和抗日軍人的待遇,優待抗日軍人的家屬,廢除苛捐雜稅,減租減息,救濟失業,調節糧食,賑濟災荒。八、抗日的教育政策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九、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鞏固後方。十、抗日的民族團結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建立全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抗日戰爭,精誠團結,共赴國難。
同日,中共中央釋出了改紅軍為八路軍的命令
“南京已經開始對日抗戰,國共兩黨合作初步成功。為著實現中共中央給國民黨三中全會紅軍改名之保證,推動這一抗戰成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戰爭,我們宣佈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著將
前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總指揮部,以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總政治部改為第八路政治部,以任弼時為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第一軍團、十五軍團及七十四師合編為陸軍第一一五師,以林彪為該師師長,聶榮臻為副師長;二方面軍二十七軍、二十八軍、獨立第一、第二兩師及赤水警衛營、前總直之一部等部,合編為陸軍第一二〇師,以賀龍為師長,蕭克為副師長;四方面軍二十九軍、三十軍、陝甘寧獨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團等部,改編為陸軍第一二九師,以劉伯承為師長,徐向前為副師長,以上各部改編後,人員委任照前總命令列之。各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保持和發揮十年鬥爭的光榮傳統,堅決執行黨中央與軍委會的命令,保證紅軍在改編後成為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為黨的路線及政策而鬥爭。”
歷史沿革
1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4、第31軍,西北紅軍第29、第30軍和獨立第1至第4團 129師司令部舊址以及第15軍團的騎兵團等,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
2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鬥序列(把各“路軍”改編為“集團軍”),並下達命令將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釋出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但此後仍習慣地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
31945年8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任副司令員,薄一波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下轄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4個軍區。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被中共中央改編為中原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併入晉冀魯豫軍區。
在八年的抗日戰爭中,第129師殲滅日偽軍達42萬餘人,解放縣城109座。在第115師一部配合下,建立了東起津浦鐵路,西抵同蒲鐵路,南跨隴海鐵路,北至德石、正太鐵路的晉冀魯豫解放區,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人口達2400餘萬,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部隊由出師抗戰時的9100人發展到近30萬人,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基礎。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西安行營代主任蔣鼎文、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等國民黨高階將領紛紛電賀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朱、彭正副總司令。李宗仁、白崇禧賀電“望東指之旌旗,賦同仇而禦侮,殲朔方之倭寇,復失地以奏功”。蔣鼎文賀電“率部抗敵,壁壘新增。行見馬肥苜蓿,壯秋塞之軍容;酒熟葡萄,勵沙場之鬥志。揚中國威,挫彼寇焰,河山還我,指顧可期。”
喜歡國色芬芳請大家收藏:()國色芬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