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透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闢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划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向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地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曆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蹟,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摺疊開拓航路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佔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慼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裡。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闢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蒐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資料。《鄭和航海圖》就是透過大量海洋調查繪製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佈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裡、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範圍。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開啟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摺疊造船技術
鄭和寶船的主要造船地
鄭和寶船號稱巨舶,其主要造船地為南京。
由於海船體積大,構造也較複雜,必須有相當規模的船塢和作坊。據《武備志》中的《自寶船廠開始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記載,鄭和寶船自其建造地寶船廠出發去西洋。據《同治上江兩懸志》記載“都船廠在儀風門,即寶船廠,永樂三年三月命鄭和等行賞占城“。龍江船廠是在原龍江船廠廠址再向南擴建而成,越過秦淮河,直達下保、中保、上報村及三汊河地區,龍江船廠內設提舉司、作房、分司、篷廠、指揮舉,在造船時實行明確的分工和嚴格的制度。
《龍江船廠志》記載“洪武、永樂時,起取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南直隸(今江蘇)濱江府縣居民四百餘戶,來京(即南京)造船,隸屬提舉司,編為四廂。一廂出船木梭櫓索匠;二廂出船木鐵纜匠;三廂出艌匠;四廂出棕篷匠。
《明會典》記載大規模的造船廠,擁有工匠數百人,有船木工、艌工、箬篷工、櫓工等。
鄭和寶船的另一建造地點是船隊出發港福建長樂。
據《長樂縣誌》記載“太平港在縣西半里許,舊名馬江。……明永樂間,太監鄭和通西洋,造巨船於此,奏改太平港。
鄭和下西洋後還有一些下西洋巨舶停泊於福建,正統四年(1439年)明英宗命福建三司於見存海舟內擇一,以賜琉球國使回國。
據統計,在鄭和大航海期間,全國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場遍及全國各地;永樂年間,明朝海軍擁有3800艘艦隻,其中包括1350艘巡邏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艦。因此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李約瑟斷言“在1420年前後,中國海軍也許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其它亞洲國家,甚至可能超過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超過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造船與航海事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到了明朝鄭和大航海時代更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高峰。《明史·鄭和傳》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相當於現代船身長約138米,寬約56米,這種巨型海船充分顯示當時中國造船業已經遙遙領先於全世界。至今殘留在江蘇省南京市下關的龍江寶船廠“上四塢“、“下四塢“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證,作塘呈東西向,與長江的夾江相通,便於寶船下水。作塘很大,經現代實測,長約500餘米,寬約40米。龍江寶船廠是明朝大規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國航海史研究會曾根據44。4x18丈尺寸復原製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為當時鄭和寶船的標準船型和尺寸。而有專家認為依據南京靜海寺殘碑拓片所記,結合明永樂十八年《天妃經》卷首鄭和船隊插圖等材料考證,鄭和寶船可復原為長19丈、寬4。4丈、排水量約1100噸的船舶。還有專家認為這僅是中小型寶船,大型寶船應仍維持原有尺寸。根據遺蹟情況,寶船廠所造船應為平底。平底船吃水淺,可以壓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翹起,安全無虞,並且靠岸方便。
喜歡國色芬芳請大家收藏:()國色芬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