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國色芬芳 > 童養夫二十一

童養夫二十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為政大明 開局狙了個大佐 空間第一農女 帶著手機闖大明 標準的領主生活 公主我真不是太監 大明鐵骨 祖父漢武帝:開局慫恿我爹造反 聚寶盆中的大明 大唐逍遙侯 寡人有病 水滸從李逵開始 無限紀元之戰神傳說 三國之鐵漢柔情 富士山之雪 國色芬芳 人在大明有事燒紙 漢末之我來了 在曹魏打工的日子 炭燒三國

貓仔粥是客人來現煮現吃的,特點是快速利落,味鮮可口。當食客在桌邊坐定時,攤主連忙在小鍋裡放上清肉湯,再放進預先蒸熟的白米飯,配上魚片、肉片、肝臟、蝦仁、牡蠣、香菇絲等生料,煽起猛火,等清湯滾過,再調上胡椒粉、香菜、蒜油,不到五分鐘,就煮成一碗熱乎乎、香噴噴的“貓仔粥”。為什麼叫做“貓仔粥”呢?

據說清朝年間,詔安城內有戶官宦人家,祖母太夫人持家嚴謹,三對兒子、媳婦以及孫兒、孫女十幾口,都謹遵家教,不敢逾矩,儼然有世家風範。長孫成婚後,新媳婦過門三日即下廚房,親自動手料理全家膳食,自己卻只能在廚下吃家人用餐後的殘羹剩飯。

長孫不忍心長期讓愛妻受委曲,三餐盡吃那殘羹剩飯,於是想出一個妙計:他買了幾隻貓仔來飼養。每天飯後總藉口“貓仔粥”,到廚下用魚、蝦、肉等菜餚,快速地為新婚媳婦做好新鮮可口的飯食。

有一回,長孫剛把新鮮可口的稀飯做好,放在桌上,老太夫人就走進廚房檢查來了,一臉詫異地問孫子在廚房忙什麼。長孫機靈地回答道:“做貓仔粥,把剩飯剩菜摻在一起給貓吃。”因為家中確有養幾隻貓,老太夫人也就信以為真了。由於做“貓仔粥”要搶時間,用滾湯涮鮮料和飯,加上好配料,香甜適口,新媳婦喜歡吃,小夫妻情意更深,恩愛無比。

時間過得很快,三十年媳婦也熬成婆婆了。老人都謝世後,孫媳婦也當家做主,膝下兒孫成群了。當夫人做五十大壽時,做丈夫的問愛妻想吃什麼,她回想起當年情景,沉思良久才說:“很久都沒吃‘貓仔粥’了,還是‘貓仔粥’好吃。”做丈夫的歡天喜地說:“這容易,現在不用偷偷煮了,我就去廚下辦來。”“貓仔粥”中注滿了少年夫妻的情愛,自然鮮美可口,回味無窮。左右鄰居聽說“貓仔粥”好吃,都來打聽怎麼做法。就這樣“貓仔粥”傳出去了。

從此,閩南民間美食就傳下了這種用各種鮮料快速煮粥的“貓仔粥”。這種閩南老少都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

漳州城西南的郊外,有一座美麗的圓山,山下有一條滾滾東流的大江,江裡住著九條美麗而又善良的金龍。小金龍常在江裡游泳、玩耍。人們就把這條江叫做九龍江。在九龍江的南岸,有個美麗的村莊,村裡住著許多善良的勞動人民,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裡種田,過著安逸的日子。其中有一個勤勞勇敢的少年,名百葉;還有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名叫金盞。

有一天,天氣晴朗,那九條小金龍正在大江裡戲水玩樂,突然間,狂風大作,黑雲滾滾,巨浪滔天,不知從那裡竄來了一條惡龍,張牙舞爪地撲向小金龍,好像一口就要把它們全部吞下去的樣子。機靈的小金龍鬥不過那條惡龍,趕快躲進深潭裡。那惡龍見到小金龍逃走了,就佔住了大江,在江裡興風作浪,攪得江水滾漲起來,漫上西岸,淹沒了良田村莊。村裡的人們只得扶老攜幼跑到圓山上躲避災難,惡龍看到人們怕它,更加得意了,再次掀起巨浪,讓江水一漲再漲,想要一氣漫上圓山,把逃難的人們,當作點心,吃個暢快!

大家正害怕得無計可施時,勇敢的少年百葉站出來對大家說:“諸位父老兄弟,大家不要害怕,我們要合力來跟惡龍鬥,請大家敲瓦盆打瓷碗,大聲吶喊助威,幫助我去消滅這條惡龍。”說時遲,那時快,百葉舞動柴刀,跳入水中,向惡龍狠狠砍去,砍中了惡龍腰部的致命部位,正在得意洋洋的惡龍,痛得大吼一聲,龍尾巴向百葉橫掃過來,百葉迅速地閃到一邊,又再砍中一刀,惡龍痛得亂滾亂掃,把百葉捲投在水中。

在岸上,正與群眾一起吶喊助威的金盞,看到百葉危險,也不顧一切地舉起尖挑,跳入水中助戰,一尖挑向惡龍猛戳過去,戳中了惡龍的心臟,惡龍拼命作最後的掙扎,盡力地用尾巴向金盞掃去,把金盞也卷沒水中淹死了。這時水退了,大家趕快跑下山去尋找百葉和金盞,卻沒有找到。只見在他們與惡龍戰鬥的地方,有兩棵非常美麗的奇花,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因為它生長在水裡,就把它叫做“水仙花”。後來,這兩棵花頭葉子一模一樣的奇花,卻開出了兩種不同的花朵,一棵的花是六片白色的花瓣,中間託著金黃色的一個小盞,人們就把它叫做“金盞”,另一棵開出的花,也是六個白花瓣,但中間卻有幾片根部帶有微黃褶皺狀的小花瓣聚集在一起,人們就把它叫做“百葉”。從此,水仙花就在圓山腳下繁殖起來。

泉州洛江區馬甲鎮有一座高山。山遠遠看去就像兩個婦人的頭髻,人們把它叫做雙髻山。傳說古早時如果遇到乾旱,到雙髻山乞雨就會下雨,讓五穀豐收,因此雙髻山又稱豐山。山上有一個山洞,叫豐山洞,洞內奉侍何氏九仙公。所以人們更常把這座山叫做仙公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傳說在漢武帝年間,江西九江有一戶姓何的人家。何先生是淮南王劉安的部下。何先生有九個兒子四個女兒。這九個兒子胸懷天下,但是生於亂世,就一心學道修煉,濟世救人。這九個兄弟知道自己的父親參與了淮南王的叛亂,勸阻無用,就做陣來到福建隱居。他們先是住在福州于山,後來走到莆田。九個兄弟在靠近惠安的所在砍楓樹搭亭子居住,採藥煉丹,這個地方後來叫做楓亭。

何氏九個兄弟四處採草藥煉丹救人,最後在仙遊九鯉湖騎鯉魚飛天成仙。百姓感激他們的恩德,就建成一座九鯉湖寺,塑造何氏九仙的神象來供奉。後來何氏九仙在豐山降靈,豐山也就奉侍何氏九仙了。

關於先公山還有另外一種傳說。有一個縣官,生了九個兒子都破相,不是歪嘴斜目,就是跛腳瘸手。縣官覺得這九個兒子很丟臉。但是九個破相的孩子心地很好,十分關心百姓的辛苦,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有一回,縣官做六十大壽,四五路的親戚朋友、官場同僚、鄉里老大都來賀壽。縣官大擺筵席招待客人,可是心裡總是怕九個破相的兒子讓他沒面子。縣官就把九個兒子關在柴房,不讓他們出來見客。

九個兄弟的舅舅也來拜夀,看不到他的九個外甥出來叫阿舅,就問縣官。縣官只顧招呼客人,沒有閒工夫答話。舅舅就親自去找九個外甥。找到柴房,聽見裡面有人在哭,舅舅就推門進去。九兄弟見門一開就往外跑。他們見舅舅追過來,以為是有人又要把他們關進柴房,就拼命跑。一直跑到湖邊,一個一個跳進去。舅舅大驚,趕快叫人來撈。突然間,湖水象煮沸的開水不停地滾動。九尾鯉魚衝出湖面,載著九個兄弟向天頂飛去。從此,人們把這個湖叫做九鯉湖,九個兄弟就叫做九仙公。

傳說講,九仙公來到豐山,看到豐山山勢好,風景秀麗,就在豐山顯靈。人們就在山頂建寺供奉九仙公。是舅舅在誤會中幫助九兄弟成仙的,所以寺內也供奉一位仙舅公。閩南俗語說,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舅舅的地位是很大的。真是古話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就會出名。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的豐山,有了九仙公,香客、遊客來山頂的一年比一年多,仙公山一年比一年出名。

閩南方言在平常時的應用中,在生活中,有時無意中會應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顯示出誤打誤撞出其不意的結局,卻也顯得相當神妙和富有深刻意義。這些,也許正是閩南方言所發揮的藝術效果。

流行於閩南漳州地區的一則《虎怕漏》的民間故事,就說明了這種事例,故事結局真是另人拍案叫絕。

故事是這樣說到的,有一天傍晚,有一個貪圖走路錯過宿店的牛販仔,拉了兩條小牛犢音牛桃仔),望著南山而來,被出來覓食的小虎看見了。小虎偷偷地跟在他們後邊,準備等個機會食掉小牛犢。剛好在這個時候,天下起了大雨來了,牛販仔只能拉著小牛犢,進入一間土地廟中避雨。誰想雨越下越大下個不停。牛販仔只得把破廟門關上。他把小牛犢拴在靠邊的柱子上,自己找個地方休息。誰知這廟年久失修,破漏不堪,到處漏雨。只有找到靠門邊的那柱子底下比較乾燥的地方坐下來休息。守在門外的小虎,等得不耐煩了,正想進去咬小牛犢時忽聽到那牛販仔唉聲嘆氣地說:今晚啊,我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小虎一聽,心想,這個人真怪,我老虎,他不怕,卻怕一個什麼漏?到底這漏是什麼東西?厲害不厲害?還是回去問媽媽再說。於是就跑回洞中,把剛才看到的和聽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然後問道:到底“漏”是什麼東西?厲害不厲害呢?母虎也開不清楚這個從來沒聽過的“漏”是什麼東西,就叫小虎在洞中等侍,自己出去看看。

母虎來到破廟前,裡面靜悄悄的只聽見打呼嚕的聲音,它就蹲了下來,把虎尾巴從破門洞裡伸了進去,左搔右打,想把牛犢搔打出來,好吃掉它。這時候,牛販仔靠在柱子上剛要入睡,忽然臉上被虎尾巴搔打了一下,驚醒過來,“哎喲,不好了,老虎來了!”當他鎮靜下來後,取出腰間那把鋒利的小刀,猛力地切了下去。那老虎沒想到這一招,突然尾巴被咬去一段,痛得大吼大叫,拼命向遠方逃去。

母虎氣喘吁吁地跑回洞中,對小虎道:那“漏”果真是非同小可,幸虧我跑得快,尾巴只被它咬去一段,要是跑不快,恐怕連生命都沒了。

故事的內容從開頭、發展、結尾、經過,確實讓人驚奇不已。整篇故事的轉折之處從牛販仔無意中講出口的一句苦嘆:“我今晚啊,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

就因為這個漏,竟然把一隻兇猛而又吃人不眨眼的百獸之王老虎嚇得如此的悽慘。著實令人感嘆有些語言應用方面的誤打誤撞還能夠倖免一場大災,這是閩南語言的魅力所在,就因為一個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處環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當中只佔了極小的部分,整個故事卻因它而奇趣生輝,實在不簡單!

喜歡國色芬芳請大家收藏:()國色芬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